美文网首页
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

作者: 只有逻辑思维的艺术家 | 来源:发表于2019-08-25 18:20 被阅读0次

    最近把消费时间的心态调整了一下,不再忧虑所谓的以后,就在当下干了一些杂事。没有给这些活动赋予什么特殊的意义,就是随着性子,想做点什么就做了点什么。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了朋友强烈推荐的一部年代久远的电视剧,《康熙王朝》。

    重刷这部剧之前,脑海中对它的印象只有那么零零散散的几个镜头,还有因为这部剧捧红的那首歌,《向天再借五百年》。看的过程中,心中涌着许多情绪,脑中也充斥着各种想法,没有结构没有章法。也许是因为佛学里讲的,凡夫心粗眼翳,观察自己太是粗心的缘故。因此,看完之后,琢磨着把心中所念脑中所想试着写下来,一舒心中块垒,也顺道观察一下自己心到底有多粗。是以成文。

    一部《康熙王朝》从康熙八岁登基之前,顺治在位开始讲。一直讲到康熙六十九岁命终,在位六十一年间发生的所有事情。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杀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灭准噶尔,清党争。桩桩件件都是丰功伟绩。不过越看越觉得,帝王的成就就是一具具尸体搭建的血肉江山。每一件大事,都用一个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强敌环伺,就有人乘风而起,险境过去,一般都是兔死狗烹。因为皇权,神圣不容侵犯,哪怕是一点点潜在概率也是不允许存在的。

    康熙年幼,不得不仰仗几位顾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想当年,鳌拜是满清第一勇士,也是曾为大清立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人是这样的,成长路上总是积极奋进、忠君爱国的,一旦小有所成,再没有力量约束,就容易迷失自我、忘乎所以。即便是偶尔还能稍稍把持住自己膨胀的内心,行为上的粗暴蛮横让幼主惶惶不可终日,架不住身边狂蜂浪蝶煽动引诱,最终还是升起了祸心。究竟是谁辜负了谁。时也?运也?命也?如果他年轻一点,如果康熙年长一点,如果他个性调柔一点,如果皇帝再智慧一点,没有如果。皇帝要杀鳌拜以立威,那么他就必须得死。

    在削藩这件事情上,康熙的祖母和他之间的意见存在彻底的分歧。老人家认为,三藩急不得。吴三桂虽然不再年轻,却也不够年长,应该再过几年,等他老透了,即可顺势而为削藩。不过,皇帝也是人,邻家少年初长成,正锋芒毕露、跃跃欲试,哪里听得进老祖宗的敦敦教诲,满朝大臣的意见也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强行削藩。这一激,激出了兵变,一仗就打了小十年。吴三桂为了赢得筹兵布阵的时间,起初假意答应归顺,康熙志得意满,丝毫看不出其中的问题。后兵变发生时,对康熙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一病不起要引咎退位。不过经历了这些,人才会成熟。

    平三藩,康熙用的周培公。周培公一介汉臣,还是个文人。最初他怀揣着一封帝师伍次友写给明珠的推荐信,却把它用来给卖豆腐脑的姑娘写状词。文人傲气,也是高风亮节。康熙惜才,把他收入麾下,在上书房行走。吴三桂起兵时,康熙大胆启用他为征西将军,并且还配了一个真正的军士图海给他做副将。不得不说康熙用人的眼光是极其毒辣的。周培公从没打过仗,却用智慧、谋略整肃了军风,收服了图海这一介莽夫,在大军杀红了眼要屠城时还能记得战争胜利之后需要向皇帝交差,收放自如,着实不易。只是可惜,可惜他是一个汉人,可惜他太过聪明,十年大战,眼看就要封王拜相,皇帝一纸调令就把他送去北国看雪,这一看又是十几年。皇帝再想起他,是要用他去收复台湾。帝王无情,真是让人寒心。可是他,他却用了坐冷板凳的这十几年绘制了大清最全最详实最精致的一幅地图,而后撒手人寰。这一份忠诚打动了康熙,他枯坐一夜为他守灵。周培公这个倒霉蛋,托他的福,后有大功者,像魏东亭、姚启圣、李光地等人,皇帝剥夺其权势,却也能给他们一个善终。

    收台湾,康熙用的姚启圣。这个人,还是周培公临终前给康熙推荐的。在康熙用姚之前,姚是一路从一品官做到了九品官去养马,马儿养的膘肥体壮,为人桀骜不驯。皇帝派贴身太监去请他,他居然把人抽了一顿。龙颜大怒,要找个理由把他入狱,却发现他为官一不贪二还很敬业,所以只能强行把他收进牢中好水好饭伺候着就不准人跟他讲话,以挫其锐气,一呆就是三个月。皇帝收人心真是因材施教,让人好气又好笑。后康熙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总理一切平台事宜。姚要迁界禁海以乱台湾,要朝廷免沿海地区两年的税赋并且给乔迁之民安置土地,康熙不仅照准,还多给了一年免赋时间。只不过皇帝心中始终放不下满汉的芥蒂,先后派明珠、索尔图作为钦差去和谈或者督战,没少给老姚找事儿。不过也正是这些信号,让姚启圣在台湾收复后,自请卸官,康熙正好给他封王,赐予行宫,还赠予他一堆奇书杂文,也算投其所好,算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了。

    要收台湾,首先要找一个懂得海战的将军。老姚看上的是台湾方面延平王郑经的部下,海霹雳施琅。这里真的是很佩服姚启圣的脑洞大开以及谋篇布局。看上之后收服施琅的过程也是让人叹为观止。姚知道郑经对于施琅是用之防之,一边不能不用,一边又不敢彻底信任。姚就利用这种间隙,在施琅出海寻找粮食,故意以师生情谊为底行文一篇赠粮给施加深郑经与施之间的误会。本来郑经把施琅的家眷亲属绑在台湾,也是一招好棋,可他偏偏经不起忽悠,在施琅带兵回台时被明珠巧舌如簧地挑拨,误以为对方已反,匆匆忙忙将施一家杀害,逼得施琅不得不反。如果误会可以消除于襁褓,很多故事都会改写。历史总是在惊人的重复,因为落到底,都是人心的造作。

    平准噶尔,康熙用的自己。在那样偌大的一个皇宫里,虽然三宫六院,纯粹的情感难觅,位高的妃子身后都掺杂着各种外戚的势力。好不容易遇上一个容妃,两人有一个宝贝女儿蓝齐儿。容妃是个贤淑的女人,没有旺盛的野心,只是从心底爱着康熙,在深宫大院里渴望有一个家。某种意义上来讲,容妃的寝宫也确实是康熙的家。也因为此,他对蓝齐儿格外珍视,那是爱的结晶。即便如此,在国家和女儿之间,他没得选择。

    准噶尔大汗葛尔丹看上了蓝齐儿,请求和亲。康熙为了换上几年和平备战的时间,亲手将爱女送进了敌人的怀抱。之后六年间,两次亲征葛尔丹,最后斩其首级,又亲手把女儿变成寡妇。两军对垒,蓝齐儿拦在军队中间,康熙下旨,鼓过三巡,万箭齐发,所有挡道者死。可怜的蓝齐儿,大清朝最受宠爱的公主,她的情感被绑在国家的荣辱上不得翻身,她爱着父亲,却要直面父亲的冷酷无情,她爱上了仇敌生了孩子,又要面对丈夫死在父亲的刀下。而康熙,作为一个父亲,做这些事情时心会有多疼,而这些疼痛又怎样才能宣泄,或许最后都反噬了自己。都说帝王富有天下,国力微时,尚且不能护妻女周全。可悲可叹。好苦。

    可以不打仗吗?准噶尔悬在大清的西北角像一柄利剑,而中原的富庶之地、蓝齐儿对北京的心心念念、铁木真后代的荣耀撩动着葛尔丹这个蒙古汉子的心。男人的野心。雄性的征服欲。一山难容二虎说尽了这种必然。

    解决了环伺的猛虎,翻回头来康熙要肃清吏治。国家从内强大才可保长久的太平。平党争,康熙用的是没有氏族背景的李光地。李光地,在容贵妃获恩旨回向省亲时,替由于迁界禁海变成孤儿的女孩们上万言书进入康熙的视野的。康熙此时已经有意打破满汉的界限,并且意识到强大国家必须要依靠大量的人才,所以朝廷开科取士。李光地一介文人,内心的志愿是成为一代鸿儒,本无心官场,可他拗得过官府却摆不平女人,康熙的爱女蓝齐儿牵头带着一群格格们去骂轿,竟搅得这个硬汉手足无措,最终还是跌进了官场这个大染缸。

    官袍加身,心中还是文人习气。在日后党争愈演愈烈时,夹在明珠、索额图之间如履薄冰。走投无路之时,他得到苏麻喇姑的提示要忠于皇帝,竟然将朋党之争的事实摆到青天白日底下让皇帝去做抉择,捅破了天的后果就是锒铛入狱。毕竟凭他一人之口舌要同时扳倒两大权臣再加上两个皇子,这种做法简直是愚痴。不过事情总有两面,这件事情让皇帝看到了他的忠心,连死都不怕,只要懂得调整方法,还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康熙怕他被弄死在狱中,亲征准噶尔时还带了他随军。人总是要跌破脑袋才有机会脱胎换骨的。这一波折让他明白了做一个权臣,只有忠心是远远不够的。日后康熙问他如何才能让下面的大臣上书弹劾党争,李光地建议开风闻言事就已经能够看出他的巨大成长。

    明珠由于风闻言事被弹劾倒台,而索额图则是害怕自己的外孙干不上皇位而杀鸡取卵铤而走险最后作茧自缚自食恶果。李光地在明珠的寿宴上一边送去皇帝给明珠的寿礼,一边念自己弹劾明珠的十宗罪,让康熙感觉到此人有潜力成为下一个明珠或者索额图。一句“魏东亭走后,现任台澎知县不得朕心”李光地立刻了然,自请出任台澎知县,在祖国的最南端安度晚年。

    康熙是极其幸运的。不仅少年时就出过天花,还有一个陪伴了他前半生的重大时刻总能替他撑住的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皇太极走后,为了保住自己和孩儿的命,委身给了多尔衮。在福临为了一个妃子坚持要出家,她又陪伴康熙长大。除了少年时的教育,在康熙除鳌拜的关键时刻,为他娶索尼的孙女为后,把这老狐狸纂到自己身边。平三藩之前,反对康熙激进削藩,而在小皇帝后来受到打击时又陪伴在侧。最重要的,她明白帝王只能是永远高高在上的,偶尔的软弱不能为人利用。她从小培养苏麻喇姑,让她伴在皇帝身边,让皇帝在承受了太多之时有一个可心而又安全的地方放松一下自己,也能在皇帝出格时监督并规劝,苏麻离宫之后,她又把这件事布置给容妃。孝庄归天后,康熙坐在孝庄的棺椁前,把盘里的瓜子一颗一颗地剥开,一盘瓜子变成了一盘瓜子仁,饱含着他对祖母全部的敬意与爱。

    还有两个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康熙的帝国霸业的重要事件里,却实实在在贯穿了他的一生。一个是他动过真情的女人容妃,一个是陪他长大的发小魏东亭。容妃一生的渴望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她用心真心去对待康熙。康熙累了为他解乏;康熙发愁国库的银子,她就想办法希望后宫缩减开支;康熙病了冒着生命风险为他试药,可是,换来的是女儿被远嫁,女婿被杀害,因为遵从孝庄懿旨阻止皇帝废太子胤礽而被罚去刷马桶。在中秋月圆之夜眼巴巴的等着能被夫君召见,最后被压死在马桶下。唯一的荣光是死后被追封为皇后,如果她地下有知,也许还能含笑九泉。太让人心酸了。

    魏东亭是陪伴康熙长大的伴,是康熙的小兄弟。杀鳌拜时,作为侍卫头领立了功,后被放出去做四省海关总督,号称大清朝最肥的缺。可是他同时了也领了最难的收账任务,在沿海省份三十里地禁海并且免除三年赋税的情况下,还要在三年内筹集三千万两白银做军饷。他兢兢业业努力完成朝廷下发的任务,终于盼来皇帝南巡。还未及叙往昔恩情就栽了跟头。康熙拜谒明皇陵时被朱三太子暗算,虽然对方没有得逞,康熙依旧震怒。为了给朝廷的官员立个标准,他被远派至台澎做知县。不过康熙对他是有兄弟之情的。在东亭卸甲归田后,封王,并在康熙六十九岁举办千叟宴时,他到场后,康熙才下令开席。席后两人共眠,东亭在龙榻上归天。

    康熙自己,大概是最不容易的那一个。攘外安内,开创一片太平盛世,每日勤勉,不可无故不朝,不可以有情,越是亲近的人越严苛。时刻都得双商在线,既斗得了外族的侵犯,还要权谋御下,防着皇权他落;要忍受用女儿换取太平的耻辱,还要承受儿子们插在心上的刀。这得是怎样一颗用铜铁浇筑的心脏才能承受这么多。

    高处不胜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处不胜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rk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