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鹰子。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沟通工具书《沟通圣经》。这本书是英国的尼基·斯坦顿写的,截止到目前我读到的已经是经过修订的第五个版本了。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和朋友聊起你的苦恼,你却发现他好像不明白这件事为什么你要这么在意?当你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一群人,结果却发现没有人能明白?或者跟别人辩论,对方突然指责你,说你根本就没在听他说什么?
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下沟通过程吧。
沟通过程
发送者(或信息来源)→创造信息→通道(或媒介)→解码→接收者→反馈给发送者
在沟通过程中,以上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沟通不畅。沟通不畅会让人糊涂,引起误会,甚至产生仇恨。
那么,有没有办法来解决呢?答案是有的。
尼基给我们的建议是,在沟通前可以先想想五个问题。
1、此次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我们沟通都是以情为先,理为后。所以,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当沟通产生冲突,双方完全忘记了沟通的目的,而在大谈对方的不是,甚至揭对方的短。忘记沟通目的的沟通无疑是失败的沟通,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沟通的目的。沟通技巧、沟通态度、沟通情感都是围绕沟通目的展开的。
2、此次沟通的对象是谁?
沟通对象的确定,对沟通内容的次序、主题至关重要。及早的确定沟通对象,是沟通成功的前提。
3、是否确定沟通的时间和地点?
这个也是和沟通对象有关。需要根据沟通对象的身份、职业、喜好等,来最终确定沟通的时间和地点。
4、此次沟通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提前提炼出核心要点,最好纸头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内容次序、详略。
5、用什么样的形式沟通更好?
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语言文字还是非语言、图片,都要提前考虑清楚,准备好。
经过对沟通目的、对象、时间和地点、内容、形式这5点的思考准备,沟通框架就基本成型了。
沟通的基本方式有:语言(文字)的和非语言(周边)的。
沟通按照情境分:1、面谈;2、求职;3、打电话;4、团队沟通;5、主持参与会议;6、演讲;7、阅读;8、写报告;9、其他商务文书;10、视觉。
那么,沟通过程中还有哪些我们曾经踩过的坑呢?今天我想着重讲三个,一个是倾听,一个是非语言,一个是视觉沟通。
先听个故事吧。
一天,一个主持人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东海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主持人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在自作聪明。没想到,紧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主持人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主持人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答案透露了他的真挚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
天哪!有多少次我们没有听完对方的话,就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对方所说的话上了?这就是“听的艺术”,一个被我们严重忽视的沟通技巧。
倾听是人人都需要的能力。
学生需要懂得倾听,来获取知识完成学业;领导需要懂得倾听,掌握大局从而做出明智是决定,保持住员工士气;销售人员需要懂得倾听顾客说的话;父母需要懂得倾听孩子说的话。那么,怎样是有效的倾听呢?一位作家说的很贴切:
因为无话可说而倾听的人,无法鼓舞人心。唯一有用的倾听,是时而吸收说者的想法,时而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倾听。
你是好的倾听者吗?我们该怎么训练听的能力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专心。那怎么专心呢?好,下面我来介绍几种做法。
1、准备好去听
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应多思考对方要说什么,少想着自己要说什么。
2、找兴趣点
沟通中,找出信息中与你个人、工作或兴趣有关的部分。自问:“哪些内容对我有用?我要如何利用这些信息?”
3、听出重点
学着区分事实与原则、理念与例子、证据与理由。一般,重点可能出现在开头、中间或结尾部分,我们可特别留意。
4、协助说话者
表现出对话题感兴趣的样子,就是对说话者的一种帮助。比如,及时给对方一个回应,让对方觉得你在认真听他说,并且你也可以确认自己是真的听懂他说的话了。
5、不插嘴
这恐怕是倾听最难控制的部分。如果对方停顿了,并不表示他说完了,所以要耐心一点。
要说倾听是一个关于接收反馈的隐形沟通,那么还有一个叫感觉的沟通。
比如,你说:“她说她觉得这主意不错,但我感觉她不是很赞同。”这个感觉是咋来的?尽管她嘴里说的是赞同,但也许有那么一瞬间,她的表情似乎表现出不赞同;或者她的说话语气听起来是不赞同的,是与她嘴上说的话相矛盾的。
所有不使用语言的沟通,我们称为非语言沟通,也称后设沟通。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对方的表情或者肢体动作让你觉得她其实是不支持这个主意的,那么,她就是通过非语言来传达这个信息的。
再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耸个肩,表示"别问我,我不知道";拍个手,表示赞赏;冲出门并重重地甩门,表示气愤。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非语言,只是我们不曾注意罢了。
有一本畅销书《观察行人》,讲的就是这个。在车站等车或者候诊室等待看诊时,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想象他们是什么职业、有什么问题和想法?或者通过衣着去猜测某个人的性格;或者远远的看着两个人交谈,通过他们的手势、表情、站姿或步伐去猜测他们谈论的主题,以及两人间的关系。总之,我们非常习惯去有意无意的解读非语言信息,因为它传达的信息比语言文字更靠谱,更容易让我们信服。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猎场》中,也有这么一段特写,讲的是郑秋冬为了猎曲闵京,在面谈前就非语言方面做的充分准备。
由于曲闽京是公众人物,所以郑秋冬特意把约谈的时间安排在了周末,约谈地点安排在了曲闽京小舅子的隐蔽的高尔夫球场。还不止于此,他按照曲闽京夫妇的喜好和习惯精心布置了约谈现场。比如,沙发、茶几、茶具、茶叶、茶点,烧茶壶和水,还有窗帘的颜色、空调的温度、洗手间的陈设、熏香的味道等等。所有的细节,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曲闵京夫妇放松下来,找到熟悉的感觉,与郑秋冬快速的建立互信关系,从而能争取到更多的沟通时间。
所以,非语言沟通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书本上,影视作品中,我们时时都在沟通。
那么,怎么来提高非语言沟通的能力呢?主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NLP,一种是情商。
NLP,也称身心语言程序学。它主张通过模仿对方的语气、内容和肢体语言等与对方建立互信关系,并理解对方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从而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你的想法。其实,就是让我们有意识的运用某些技巧,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更有效的与他人沟通,甚至更有效的影响他人。
情商可分为4类,分别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其中,自我情绪管理对沟通最重要,此外还有同理心、自信、诚恳、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服务的态度和影响力。
总之,如果你想成为出色的沟通者,就必须能够倾听,不被自己的期望与偏好所误导;有自信;讲真话;顾忌风气与文化;迎合听众需求;鼓动听众,并预料自己的行动或文字会带来什么效果。
最终,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肢体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将成为一种沟通。行胜于言!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就是相伴相生的。
还有一种无声的沟通,它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热捧,那就是视觉沟通。
有科学证明,大脑中三分之一的神经元是用来处理视觉信息的,和语言语音相比,视觉信息功能更强大。也就是说,对于我们大脑来说,最有利于接收的是视觉信息。
比如:在开会时,大家都用说话来交流,这时大脑的视觉处理部分处于休眠状态,我们对大脑的使用率很低。如果我们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那么,大脑的视觉处理部分就活跃了,也会对提高会议效率起到助力。
再比如:时下流行的的思维导图,它是用图文的形式,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相结合,按照层级的形式分门别类,从而形成系统的记忆图谱。有研究表明,记忆的最佳方法是把它们写下来,并用小标记把内容区分。思维导图就是这样的视觉沟通工具,它可以有效的刺激大脑尽快进入沟通状态。
简单的图像,可以有效的抓住别人的注意力。用笔在纸上画符号时,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刺激对方的视觉神经元做出快速反应,从而让对方快速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甚至他会在你的纸上画出另一个思路,让你大开脑洞。
接下来,我们用几个案例,来实战一下。看看在具体的面谈场景中,沟通技巧的运用。
下面,我分享一个案例,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怎么沟通更好?
(假如现在是面试现场)面试官出题问你:“给你一分钟时间,请你展示一下个人魅力”。
天哪!一分钟连首歌都唱不完,怎么展现个人魅力呢?我们通常的反应是,时间短我就说快点儿,尽量短时间内把话说完。其实,这样是不对的。那要怎么做呢?
你可以这样说:"让我用一分钟时间展现个人魅力,这个挺难的,我在工作的时候其实没什么魅力。"
哈哈~是不是很意外?面试官要你展现魅力,你说你没有魅力,这是不按套路出牌哇!对,就是要争取更多的沟通时间。
接下来,你可以说:“但不知道为什么,身边许多朋友都说和我相处起来很舒服,一起做事的时候感觉特安心,也许这是一种奇怪的魅力吧。”
看出套路了吗?这句话给面试官抛了一个疑问:“没什么魅力,别人却愿意和我一起工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就叫引发好奇。
你接下来继续说:“所以,可能会有一点儿超时,我可以讲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吗?”接着就可以开讲故事,说明自己是怎么让人觉得舒服的。
这招成功的把话题拉回了主题。相信通过你的层层设计,接下来即使你说话超时了,面试官也不会和你计较了。
这就是典型的面谈沟通方法。在上面这个案例里,我们分了三步:制造意外、引发好奇、回应主题。
下面,我再分享一个案例,是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公众号上看到的。
晚上,家长想休息了,孩子却在听音乐,还放很大声,家长就发飙了。
你觉得是谁有问题?孩子?还是家长?答案是家长。为啥呢?
孩子把音乐放很大声,可能是喜欢那首歌曲,没有情绪问题,可家长是有情绪的,所以问题就在家长身上。
你可能会问我,你怎么知道孩子怎么想的?其实简单,就是剖开表面的问题,抓住实质的问题。江湖人送“剥洋葱”理论。
再举个例子:
家里来客人了,对方也带着个孩子,这时候,两个孩子就抢起玩具来了。家长就问:”为什么不给别的小朋友玩玩具?“一开始,孩子只是说,别人玩什么,我就玩什么。再三追问下,孩子终于说了。有一次,自己很喜欢的玩具被家长送给这个小朋友了。
你看,其实孩子抢玩具是担心自己的玩具再被别人拿走。如果家长不知道这个点,一味的教育孩子,你要懂得分享,分享多好多好啊,孩子肯定听不进去。弄清楚事情的实质后,家长就可以和孩子商量了,比如可以允许别人玩玩具,但不给别人带回家。
怎么样?只要抓住本质,讨厌的冲突也就化解了。沟通的精妙还不止于此,如果我们再彼此关注下对方的需求,情感还会更进一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