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

作者: 风风火火的甘蔗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09:50 被阅读9次

    框架:

    1.厘清每一个词汇和概念  -废弃的铁轨的案例介绍规范伦理学的两个流派

    2.引入逻辑学术语(common knowledge)及简单的论证

    3.微论社会生活的网红议题

    好好说话的第一步,是要厘清双方所用到的每一个词汇和概念

     在日常讨论中,更多的情况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双方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和强调自己的观点,直到最后不欢而散(或者毫无结果),谁都没有离正确更近一步。

    举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好了。

    电车难题:如果一条废弃的铁路上有1个小孩在玩耍,另一条正常的铁路上有5个小孩,这时一列列车即将驶来,假如你是扳道工,你应不应该把铁路扳向已经废弃的那一边?(假设列车会停下,车上的人不会受到伤害,但小孩一定难以幸免)

    这个问题我见过太多次,经常被人拿来当作「道德争辩」的例子。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什么争议空间的。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许多人在争辩「哪种做法更加道德」的时候,无论处于哪一方,他的观点是什么呢?

    其实归根结底,无非都是这两种:

    1. 赞成扳道:5个孩子的生命比1个孩子更重要,扳道可以让悲剧减少到最小。

    2. 不赞成扳道:废弃铁路上的孩子没有错,错的是那5个孩子,所以牺牲那个孩子是错误的,不能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去做错误的事情。

    发现了吗?争论的根本并不在于「哪种做法更道德」,而是「究竟什么才是道德?」

    如果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是「让幸福最大化,让不幸最小化」,那么,他就应该赞成扳道。因为让一个家庭悲痛,总好过让五个家庭悲痛。也就是说,为了多数人的幸福,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虽然令人难受,但属于一种「必要的牺牲」。这种思路,属于从结果去考虑问题。

    同样,如果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论结果如何,我不可以做错误的事」。那么,他就应该反对扳道。因为在他看来,5个孩子的做法是错误的,做了错事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惩罚一个没有犯错的孩子,在他看来是不可接受的。这种思路,属于从过程去考虑问题。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那5个孩子既然会漠视规则,那长大之后很可能会因为疏于管教而危害社会,所以让他们牺牲也可以接受。但是,这种思路仍然属于前者。因为只是用「5个孩子长大后会危害社会」这个「结果」,替换了「孩子死亡」的结果而已,本质上还是从结果来考虑问题。

    无论提出怎样的理由,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种思想。而为什么我说这个问题不存在争辩的空间呢?因为这两种思想,恰恰就是规范伦理学的两个流派:目的论和义务论

    前者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由它引发的结果来决定。后者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由它是否可普遍化(就是让每个人都去遵守)来决定。

    本质上,这两种思想是不存在「哪一种更优」和「哪一种更正确」的,因为这个问题争辩了几百年也没有定论。

    目前来说,学界的普遍意见是:看情况。哪种更容易接受就用哪种。

    (对,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跟「哪种做法更道德」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只是看你持的是哪一方的立场。你是目的论者,那你就不太可能说服一个义务论者;反之亦然。针对这个问题的争辩,无论用了多少层的逻辑和表象,最终只不过是,你一遍遍地重复「目的论」,而对方一遍遍地重复「义务论」而已。

    当然,更多的人可能是,两种立场都不持,而是看哪种更符合直觉。比如,把5个孩子改成500万个孩子,站在义务论一方的人肯定会大幅减少;把「扳道」换成「把一个孩子推向铁轨」,站在目的论一方的人肯定也会改换立场。

    这种情况下的讨论就更没有意义了,因为完全只是看题目表述而已。

    在这个问题中,「道德」这个词,就是一个「前提」。因为双方对「道德」的理解不一样,就会导致讲了再多的话,也只是在自说自话。你讲的是你认为的「道德」,而我讲的是我理解的「道德」。

     简而言之,无论进行怎样的讨论,都必须先明确「前提」,否则就是无效的。

    在逻辑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称呼这种情况,叫做「Common Knowledge」。它指的是,对于一个陈述A,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并且我们都知道对方知道它的意思,并且我们都知道我们知道对方知道它的意思……那么,这个时候,A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 Common Knowledge。

    也就是说,对于第一个例子的「道德」一词,我是一个目的论者,我知道你也是一个目的论者,我知道你知道我是一个目的论者,并且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也是一个目的论者……当然,你也一样。这个时候,「道德」这个前提就是一个 Common Knowledge,接下去的讨论才能成立。

    一旦我们接受了这种设定,那么,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一个简单的论证是:如果双方都是理性且真诚的,并且对信息的理解都是 Common

    Knowledge ,那么双方一定能达成一致的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双方对信息的理解都是 Common Knowledge,那么争论的结果,只取决于双方谁获得的信息更多。因为对信息的解读都会是一致的。

    这实际上是经济学家 Robert Aumann 在197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后来的学者又证实了,这样的对话一定会终结,不会无休止地继续,并且,会在不太多的几步内终结(因为人类获得信息的上限是有限的)。

    (详情可参阅这篇文章: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458/comment-page-1)

    可惜的是,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且不说理性而真诚的人有多少,光是达到完全的 Common Knowledge,就是非常困难的。

     这段时间,许多公共议题被反复地提起,爱国、道德、女权、自由……「这不爱国」「这不道德」「这不女权」「这不自由」,诸如此类的说法甚嚣尘上。问题是,当你在谈论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意思是什么?当你反对它们的时候,你反对的又是什么?

    在没有厘清「前提」的情况下,讨论「爱国主义是流氓的庇护所」或者「爱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都没什么意义。因为,我永远都可以找到一个「爱国」的含义,符合「流氓的庇护所」;也可以找到另一个「爱国」,符合「基本素质」

    你当然可以说「这不是真正的爱国。」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

    「女权」也是一样的。呼吁女权的人,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女权」?是平等工作的权利,不物化女性的权利,争取同等社会待遇的权利,还是获得更多优待和自由的权利?而那些说「伪女权」「女权癌」「中华田园女权」的人,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女权」,你们所定义的「女权」又是什么样的?

    不需要告诉我,只需要在你的心里,有一个明确而稳定的观念,并且当你跟别人进行争辩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观念抛出来,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就足够了。

    只有这样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讨论和争辩,才是切切实实,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有利的。

    补充:

    描述伦理学(descriptive ethics),研究社会族群所持有的伦理观,这包括人情、文化、风气、习俗,善与恶的见解、负责任与不负责任的行为、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举止等等。它与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不同;规范伦理学探讨关于判决与规范人们行为的伦理理论;元伦理学主要是钻研伦理术语、伦理理论的含意;以下列出,在这些伦理学分之领域,一些可能遇到的不同例题: 

    描述伦理学:人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规范伦理学:人们应怎样行为?人们应遵守什么规则?

    元伦理学: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好说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sp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