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周岭《认知驱动》/成长
第六章 第二节 成事之旅:如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 我发现“七年就是一辈子”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细数起来,其力量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它能让人彻底告别焦虑,不再急于求成。在此之前,我总以为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认为半年,最多一年就可以练就一项技能,至少也能练得差不多。但事实上,无论是养成一个习惯,还是培养一项技能,我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在那些反复尝试、反复失败的日子里,我的心理标尺都很短,凡事都急于求成,希望马上能看到效果,而一旦遭遇失败或看到别人做成了之后,我又会感到极度焦虑。这样的经历多了,自己开始慢慢失去信心,总感觉自己很没用。但是自从我把心理标尺拉长到7年之后,所有的焦虑、浮躁一下子都消失了,我突然觉得时间很充裕,一点都不着急了。我开始能静下心阅读每一本书,不再追求数量,也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把“改变”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成果的标准,结果反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开始尝试输出,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知识重新关联并解释出来,结果不经意间拥有了写作深度长文的能力。在7年周期的影响下,我开始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主动降低心理期待,告诉自己要能忍耐暂时的进步缓慢。从7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当下的沉寂不算什么,我相信只要盯着长久价值去持续学习和产出,就一定能走到复利曲线的拐点。所以即使在没人阅读、没人点赞、没人反馈的日子里,我也不浮躁,不会因阅读量少而打乱自己的节奏。《认知驱动》 -----周岭
的确是这样,如果只关注别人的优秀,很容易让自己陷入焦虑。
而把眼光收回来,关注每天自己的改变,才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低头赶自己的路,一步步走,总能到达自己的目标。
就像唐僧西天取经,现实中的玄奘并没有观世音菩萨送来白龙马、徒弟、解救他走出困难。完全是凭借着他的双脚走到了西天,并把真经从西天带回来翻译、抄写。
现实生活中的人,其实跟唐僧一样,都想把自己的生活做到不留遗憾,但是又耐不住寂寞,总想快点成功、总想有人帮衬。有人鼓掌就会坚持得久一点吗?未必,如果没有耐住寂寞的初心,别人把手拍烂了,也未必走到终点。
别人的夸奖,只能听听罢了,别人不夸奖,努力也是为自己负责,导致你成长的,一定是你的不断精进。
精进就是要不断实践、把自己的目标做到极致。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就是一种精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好的作品,无论何种形式,能够出类拔萃的一定是精品。而这种精品的初衷,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换取物质上的回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