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而|《爱莲说》:王崧舟语文课堂的文化意识

学而|《爱莲说》:王崧舟语文课堂的文化意识

作者: 南有小宇宙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00:43 被阅读0次

    2017年10月,有幸到过平江春晖学院现场,才知道小语界名师王崧舟老师在这里上过课,离我如此近——这次我却不能听到;

    记起2014年第一次现场听王崧舟老师《望月》(已忘),那浓浓的古典文化氛围、循循善诱的引导、那不疾不徐的大师范儿以及那“千江有水千江月”回环往复的意境……

    后来看到网上视频《去年的树》,把每一字一句都记了下来——大师的功底不止在于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更在于背后的文化内涵。

    2019年7月20日,通过CCtalk直播平台,再一次走进王崧舟老师的富有文化的课堂《爱莲说》。

    春晖课堂现场

    《爱莲说》为名篇,字数不多,在小学与初中段必学的文言文中,字词理解不算难,用心的老师都能将它拿下,学生基本能够能背诵,了解周敦颐的《爱莲说》传达了他本人以及君子的高洁正直的品格。

    而,王老师却不止步于此。他在讲座里发问:“为什么学生学了十二年语文却没有文化?”

    振聋发聩!最近读到黄厚江《语文的原点》,开篇即指出:“语文教学已被异化,语文为考试而学;语文被扩大化,语文要教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语文被拔高,没有语文本身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艺术,而是被放在了政治历史的意义;语文被虚化,花样越来越多,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却得不到培养……”

    两位老师看似不同,却同问: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王崧舟老师落脚点在:从文脉角度,如何践行语文本身的文学使命,如何传承文化与传统?

    王崧舟老师讲座

    王老师认为,文脉,某种特定文化的传承路径及发展轨迹。王老师举例从三个方面展开:《伯牙绝弦》为“知音文化”的源头,这是一脉相承的;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溪”文化,乃是辛弃疾以及士大夫渴望天下安乐的象征,是为沿波讨源;历代“水”的意象,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涵义,这是文脉的开枝散叶。

    当然,我发现一点,王老师这里的文化传承,始终紧扣语文教学与古典文学角度,而不是要强加学生道德与价值观角度的“捍卫经典传承文化”,否则,又会走偏语文本身。

    这也就让我明白了:2014年王老师执教《望月》时,明明是一篇现代文,描写一位孩子对月的喜爱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却也嵌入许多“月”的诗,原来是通过“月”的意象的理解,来强化文中孩子的思念与牵挂,也是渗透文脉意识啊!

    在执教《爱莲说》时,王老师有一个宏观布局——将理学的文脉渗入到此刻的教学来。

    菊,隐逸者也。

    上课伊始,王老师引出“菊”、“牡丹”的几组诗句来,匠心独运地解决了何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的难题,学生更易理解,也悄然渗透了“菊与牡丹”的文化。

    为何不写莲叶、莲蓬、莲藕?

    写菊、牡丹是为了烘云托月写出“莲”的品格,然而王老师发问“作者描写生动传神,却为什么不写价值大的莲叶、莲蓬、莲藕?”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将“作者真正要写的是莲的精神品格,要写的是君子,借物喻人”这一要点解开。

    莲,君子也。

    到此,并不算课堂结束。王老师引用了周敦颐三个不同时期的故事,再一次加深:莲,也是周敦颐自己的写照。

    濂溪先生

    然而,课堂应当有所延续。文脉在这里应当传承。王老师亮出二个人物周树人、周恩来,点出:莲的君子精神一直在延续,这就是文化。

    课堂至此,我想,在学生心目中。这堂课学到的不仅仅是能背一篇文言文,了解了周敦颐,懂得莲象征刚正高洁的君子,孩子们的心目中,一定会有一粒种子在发芽:学习语文,也懂得了如何去传承语文背后的中华文化与品格。

    培养有根的中国人

    自孔孟以来,文学经典,自有其文化精神的内涵。语文课堂,应当顺着文脉这条线,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更有内涵。

    文化与传承,这是语文老师教学上不可忽略的使命。

    以上,听完王老师课的一点感想。

    记下来,就当作一次思考的练习。

    ps:暑期天气热,即使白天不午睡,晚上依旧醒着,我只好看书当催眠了。

                                        刘宇玲

                                    2019.7.21凌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而|《爱莲说》:王崧舟语文课堂的文化意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wp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