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之前群里的书友推荐过,便暗自记住了这本书。
小说真的很精彩。除了“精彩”,我便说不出其他的语句来形容我的阅读感受。
这本小说,还是和房子有那么一点关系,但并不是太重要的因素,只是小说主人公接下来的曲折人生中的点线面的一个点而已。
李善德因遭人陷害,接下了运鲜荔枝这个烫手山芋。当他意识到这是个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之后,一度陷入绝望。
原本他啊,终于靠自己的半生努力,在长安城里买了房,准备接妻女来享福,自己继续当着自己的小官挣点死工资好好还按揭,平平庸庸过完这一生就可以了。
这下好了,房子还没来得及搬进去,自己还即将小命不保。
在两位好友的点拨和鼓励之下,哪怕最后是要和妻子和离,也得趁这个机会,从中捞点好处,给妻女作养老费。
于是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押上,好好搏一搏。
后面的情节不便说太多,免得剧透。
只是每当我有一种“总算把事情办妥了,可以松一口气”的感受时,情节总在出现变故。
故事是很精彩,但这“精彩”,是李善德豁出身家性命演绎出来的,甚是悲惨。在读的过程中,代入感很强。不管是人物的心理,还是沿途的景色,我甚至能跟着作者的描述将途中的山川秀丽与险峻,领略一二。
作者肚子里的墨水,是相当浓郁,作者将这些墨水沾满毛笔,浓墨重彩出这么一部小说,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时候我又不得不想起那本我读不下去的《流血的仕途》,不是故意拉踩,而是真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此外,虽然故事发生在唐朝,但那些个办事的流程与规则,无不映射当代的“办事难”。
小人物微薄的力量永远不是上头的对手,而流程这种东西,也确实是我们这些弱者不得不遵循的规矩。
说回到职场,对的,这其实是一部古代职场故事,也可以用“上司一句话,下属跑断腿”来形容。
以及,上司的心思,真的很难猜。杨国忠本来是问李善德有没有推荐的人来掌管荔枝转运这件事,任凭我想破脑袋,我也猜不出话外之音是问谁在阻挡李善德。
听懂上司的话外之意,真的是一种决定前途命运的能力。这能力,我估计这辈子我都不能拥有了,蠢钝如我。
还有很多想一吐为快的感受,但又怕剧透了太多。最后的结局我是喜欢的,只是对李善德和那位胡商的友谊很惋惜,人生当然不可能是圆满的啊!
摘抄:
>> 这一次购置宅第,可以说是李善德多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举动。他今年已经四十二岁,他觉得自己有权憧憬一下生活。
>>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 “没胜算的事,你干吗还干?”
>>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 他从胡床上站起来,对这个转运法不置一词,只是淡淡问道:“你是敕命的荔枝使,既然想出了法子,自己去做便是,何必说与我知?”
李善德刚要回答,脑子里突然闪过韩洄下午教诲的为官之道:“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霎时福至心灵,悟性大亮,连忙躬身答道:
“下官德薄力微,何敢厚颜承此重任。愿献与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
这一刻,古来谄媚之臣浮现在李善德背后,齐齐鼓掌。
>> 李善德大声道。他必须努力证明,自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才不会在这个大盘里被挤出局。
>> 其实,杨国忠不给手书,还有一层深意。倘若李善德把事情办砸了,他只消收回银牌,两者之间便没任何关系,没有任何文书留迹,切割得清清楚楚。
>> 李善德突然觉得很荒谬,他依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有这么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畅行无阻。
难道真如杨国忠所说,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 李善德震惊得半天没说话,这其中的弯弯绕绕,真是比荔枝转运还复杂。高力士的手段好高明,两次模糊不清的传话,一次远远地手指,便在不得罪右相的情况下揽走一部分功劳,又打压了鱼朝恩,至于救下自己,不过是顺手而为。用招之高妙,当真如羚羊挂角,全无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