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写浅了父爱,一直都不敢下笔。
因最近迷上了散文, 在拜读作家林清玄的散文集时,发现《箩筐》和《刺花》两篇文章,作者曾多次谈及到了他的父亲。
“他在土地里种作五十年,是他和土地联合生养了我们,和土地已经种下极为根深的情感。”
“他日常的喜怒哀乐全是跟随土地的喜怒哀乐。有时收成不好,他最受伤的,不是物质的,而是情感的。”
“在我们所拥有的的一小片土地上,每一尺都有父亲的足迹,每一寸都有父亲的心血。”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壹
我的父亲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却命途多舛,吃遍了人间至苦。
父亲出生的前后,那是国家政局动荡,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后又因出现了大跃进,造成了那几年国家经济特别困难。
可想而知,那时的农民基本上也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父亲9岁那年,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家里本就穷困潦倒、三餐不饱,所以后来父亲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帮着大人干农活。
几年之后,爷爷又因病去逝,奶奶也因为生活所迫改嫁了。
年纪轻轻的父亲独自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几个妹妹,又当爹又当娘成了一家之主,跟着村里的大人们一起“抢公分“、插秧、做各种杂工来维持生计。
好在小小年纪的父亲,手脚麻利、吃苦耐劳,后来不仅学会了木工,还渐渐地学会了建房子,成了建房子的老师傅。
而我们一大家子人,也是靠着爸爸建房子的手艺生养了我们。他的青春年华、他的喜怒哀乐全倾诉给了他手里的砖瓦水泥。
就连我们老家现在住的房子,一砖一木全都是我的父亲亲手所建。这是我一生都为之自豪的地方。
我们的“避风港”,每一寸都滴落着父亲的心血和汗水;手起砖落,他砌的每一块砖里,都饱含了父亲对这个家的爱与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