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69天早安问候。
催孩子,会“偷走”孩子的智力。
脑科学家林成之就曾证实:
“快点”是培育聪明大脑与培养专注力的禁语。
这是因为,0-6岁,是孩子大脑“高速发展”期。
而7-12岁,则是大脑发育关键期,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神经元在建立链接,数不清的突触在生成,更有数不清的信息经由五官输入大脑。
父母的催促,让大脑活动大受干扰,慌乱之中,大脑只收到这样的指示:现在正在做的事,不要花时间去做,赶紧把它搞完。
于是大脑切断(脑)资源,转而忙别的事去了,孩子也失去思考与探索的机会。
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做事不动脑的坏习惯,大脑向上成长的空间窄了,智力的分化就出现了。
试想一下,要是你工作或学习时,旁边一直有个声音在催促你快点,也会觉得脑袋发紧,大脑一片空白吧。
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大脑尚未完全发育的孩子呢?
其实磨蹭不是问题的根源,催促才是。用大人的速度和要求去苛责孩子,不仅打乱了孩子的节奏,还干扰了孩子的专注。孩子“越催越笨”,从来不是一句玩笑话。
催孩子,会“催走”孩子的积极性。
家长的催促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破坏了孩子的主动性。樊登老师也表示,催孩子,根本无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只会让他养成把妈妈当成闹钟的习惯,凡事都依赖父母。
除了行为上的消极抵抗,父母密集的催促,还会引发孩子心理上的消极报复。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不耐烦,或者逆反的现象。
其实,被催促的孩子,不管是事事不主动的“依赖型”,还是专门和父母对着干的“反叛型”,背后都指向了同一种态度:非暴力不合作。
心理学教授Tim Pychyl曾指出:拖延是孩子的一种情绪调节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奔着好去的,可父母一味的催促,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的同时,失去了自主掌控权。磨蹭,便是许多孩子表达自己不满的方式。
其实,没有天生磨蹭的孩子,只有不懂闭嘴的父母。父母的焦虑,会像一个诅咒一样,一点点扼杀掉孩子的积极性。而一个做事没有积极性的孩子,他的未来只会越走越窄。
与其催孩子,不如这样做。
1. 归还主动权。
当孩子面对催促时,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和“控制”,所以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
但当父母把决定权归还给孩子时,孩子觉得受到了重视,自然无需用磨蹭来消极反抗,而且还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比如:孩子拖延着不肯出门,你可以问他:“今天你是想穿这双蓝色的还是红色的鞋?”这样,孩子穿完鞋就可以直接出门了。
孩子吃饭慢,你可以问他:“等会吃完饭你想干什么?”对接下来的事有所期待,孩子便不会一直磨蹭下去。
2. 给孩子正面反馈。
樊登老师曾说,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
有一次,他的儿子要参加同学会,他在家穿戴好后,就催爸爸快点,要不然会迟到。
樊登老师借由这个契机和嘟嘟说:“嘟嘟,你知道吗?你身上有一个素质爸爸很欣赏,就是不喜欢迟到。”
“不迟到代表着对别人的尊重,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都希望跟尊重自己的人打交道,所以不迟到会很受大家的欢迎,这是一个好习惯。”
后来,嘟嘟出门一直没有拖拉过,每次都很守时。而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行为强化”。孩子拖拉磨蹭时,父母一直催催催,其实是一种负面强化,反而固化了孩子磨蹭这一行为。反之,当孩子做得快、或进步时,进行及时的表扬,就是正面强化。
3. 巧用番茄钟法。
心理学研究认为,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15 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长时间做一件事,孩子出现磨蹭,走神,注意力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家长可以通过“番茄钟法”,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孩子集中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视作一个“番茄”钟。
番茄钟的设定,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让每段学习都能高效率完成。然后通过给大脑喘气的时间,帮助孩子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学习,由此形成正向循环。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为人父母,我们首先要学会闭嘴和放手。我们放下焦虑,孩子才有时间成长。我们退后一步,孩子才有空间发展。毕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