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书名:《了凡四训》
作者:袁了凡
阅读范围:第27页至29页。
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的诸位大夫,通过人的言谈举止,就臆测这个人的吉凶祸福,且没有不应验的,这从《左传》《国语》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吉凶的预兆,先谋发于内心,然后表现于行为上,那些忠厚的人常常会获得福报,那些刻薄的人常常招致灾祸,世俗之人常常如同得了眼疾一样,看不清事实,总说旦夕祸福没有定数,无法推断。一个人的诚心合乎天道,那么福报将要来临时,看其人的善行就可以预先知道了;灾祸将要来临时,看其人的恶行也可以预先知道。现在若想获得福报而远离灾祸,先不谈如何行善事,必须先改正自己的过错。
而改过的方法,首先,要生发羞耻之心。想想古代的圣贤之人,跟我同样为人,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名垂千古,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而我为什么会在身后如同瓦片断裂一样默默无闻?沉溺于世俗的情感,暗中做出不义的事。以为没有人知道,还抬头挺胸,没有愧色,殊不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沦为衣冠禽兽。世上最让人感到羞耻的事,莫过于此。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人来说意义重大。”就因为有此羞耻之心就可以成为圣贤,没有就可能成为禽兽,这是改过的要点。
其次,要生发畏惧之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我的过错虽然隐蔽,不易显露出来,但天地鬼神其实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所犯错误严重,登地鬼神就会降下多种灾祸,即使过失轻微,也会损害现有的福报,我们怎么能不畏惧呢?
所感所思
读完这几页内容,深感古人对于吉凶祸福的洞察之深刻。书中通过春秋时期大夫们能从人的言谈举止推断吉凶祸福的例子,强调了行为与命运的关联。
关于改过之法,羞耻之心的阐述让人反思。与古代圣贤相比,我们常常在世俗中迷失,做出不义之事却不自知,这确实是应当感到羞耻的。有了羞耻之心,才能激发我们向圣贤学习的动力。
而畏惧之心也十分重要。天地鬼神虽无形,却仿佛时刻在审视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应当对自己的过错保持畏惧,因为即使轻微的过失也可能损害福报。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以羞耻之心和畏惧之心来督促自己改过,努力行善,追求福报,远离灾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