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奇怪为何只有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为何不是七派,八派?彼时,嵩山派未必弱于华山,点苍青城未必弱于崆峒。按道理他们都不会错过这种武林盛事。如此安排,其它门派情何以堪?
当然,八大门派容易让人联想到八国联军,伤害民族自尊,断断不可。
七大派和六大派最终选择后者,难道金大侠有致敬大秦帝国之意?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前221年灭齐,短短九年,灭六国,并天下,大秦帝国横空出世,何等辉煌?
都是六个打一个。为何当初大秦帝国能完胜,而实力超群的明教却需要一个少年来拯救?
窃以为,秦国之胜。胜在它有六个虎视眈眈的敌对国家。倘若不变法图强,励精图治,则很快会被灭国。几代秦王,一直有个警示:不灭六国,则被六国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六国之敌拯救并成就了大秦帝国。
明教则不然。
它首先就弄错了自己的敌人是谁!
且看阳顶天遗书:“今鞑子占我中土,本教誓与周旋到底,决不可遵波斯总教无理命令,而奉蒙古元人为主。”
在名族大义面前,明教以蒙元鞑子为敌人,本无可厚非。但殊不知,卧榻之侧还有要它命的六大七大八大门派。
相比于“鞑子”这个主要矛盾,要它命的“六大门派”却是紧急矛盾。紧急矛盾不解决,则连解决主要矛盾的机会都不给你。
经此一役,明教颇伤元气。所幸又得了位神功盖世之教主。所得大于所失。
新的核心,新的班子,不妨把阳教主之遗命稍加改进。“先平少林,再胜武当,唯我明教,武林称王。驱除鞑虏,还我河山,大明帝国,一统天下”。
如此,目标明确,次序井然。以明教之实力,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未尝不如当年之大秦帝国。
张无忌虽贵为教主,毕竟年轻。后面桃花劫不断,自然无暇想到这一层。
不过不要紧,他的部下朱元璋,徐达都帮他想到了。
于是,明教兴,大明立。
明朝立国二百七十六年,光明顶一役,功不可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