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平淡无奇,神奇的事情一件都没发生过。——题记
遗忘你所有未实现的梦今天晴。因为是周末,我一觉睡到自然醒。吃完早饭坐在沙发上安静一会儿,看到手机里发布的一个有关月底举办的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官方宣传片。片头有乞力马扎罗山呈现,非常光明、雄伟。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讲的是饱经沧桑的作家哈里来到非洲,因为伤口不幸感染了坏疽菌,脾气暴躁,他的每四任妻子海伦守护在病床边。在生命垂危之际,他看着远处的乞力马扎罗山,回忆起了过去的一幕幕往事……当年他受到叔叔的鼓励,立志成为作家,便离开女友从美国来到法国。在巴黎他遇到美丽善良的辛西亚,但是两人结婚后,哈里却不愿过安稳的日子,要四处漂泊增长见识,最后辛西亚只好黯然离去。哈里又结识了一位女伯爵,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空虚生活。哈里最终和海伦结婚,想要再到非洲寻找失落的自我。
远在我读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之前,乞力马扎罗雪山的形象就已经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第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式山脉,有“非洲屋脊”之称。在斯瓦西里语中“乞力马扎罗”即是“闪亮的山”的意思,山的顶峰终年积雪,形成了赤道雪山的奇观。这座山峰也许可以说是一座矛盾的集合体——山附近的平原与主峰的陡峭,非洲这片“光与热之地”与山顶的终年积雪,火山与雪山的共存。种种看上去截然相反的特质在这座山峰上得以融合,也使得乞力马扎罗成为当地人眼中的圣山。也因此,在看过《乞力马扎罗的雪》之后,我愈发地确定之所以是乞力马扎罗——而不是珠穆朗玛峰或者其他山的原因正在于这种不可思议的对立。因为,正如同这座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的山为我们提供了自然环境的对立一般,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对立——梦想与迷茫的对立。在小说中,主角哈里与富翁妻子来非洲打猎,染上了坏疽,最终死去。书中的大部分篇幅都用于讲述哈里对自己的一生的回忆,这些回忆并非是散乱而随意的,哈里回忆了许多曾经发生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却并非重点,重点在与书中不断重复的哈里对于自己的懊恼,对于自己没能够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对于自己终于没能成为一个作家的懊恼:他的脑海里出现了卡拉加奇的一个火车站……那一年圣诞在高尔塔尔山……那次在马德伦的小屋里,被暴风雪困了一周……。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一个字都没有写,也没有写那个寒冷的圣诞节。可以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他目睹了这个世界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些事件,尽管他见多识广,注意观察身边的人群,但他看见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他能想起人们在不同时期的所作所为。他曾生活在其中并观察过这些,把这些写出来是他的职责,可他再也写不了了。从这些文段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将死之人的心态:人之将死,但是他所想做的事情甚至都还没能开始。这当然令人懊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世界上描述人生失意的故事多如牛毛,为什么海明威笔下的哈里就是特殊的呢?在我看来,答案存在于哈里的受限之中。
倘若我们把成为作家看做是哈里的梦想,那么阻碍他去实现这一切的便是我所说的“限制”。但是与传统意义上外部条件导致的限制不同,哈里之所以没能成为他想成为的作家,不是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事实上,从文中也能看出来,只要哈里愿意写,任何时候都能成为作家——而恰恰是因为他自己的犹豫不定,使得他迟迟没能动笔。而他的犹豫不定,正是我在首段所说的迷茫的体现。更具体的来说,在哈里看来,他是想成为作家的——但问题在于,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在临死前的回忆里,他提到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等,等“自己能写的足够好的时候,再把这些积攒的好故事写出来”,而在等的这些时间里,他在追逐女人,以及她们所拥有的富余的资产,他游荡于声色犬马之中——在我看来,这并非哈里自己所说的“积攒故事”,这种“等”也不过是他给自己的逃避所找的一个借口。无论你成就如何,你的生活就是你的天赋所在。他虽然有才能,但是因为弃而不用,因为出卖了自己,也出卖了自己所信仰的一切,因为酗酒过度而磨钝了敏锐的感觉,因为懒散,因为怠惰,因为势利,因为傲慢和偏见,因为其他种种缘故,他毁灭了自己的才能。他的心灵上已被脂肪包围,久不适用的天赋,终已泯灭。
哈里在回忆中甚至这样诘问自己,这样的诘问实际上就说明了他其实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否想成为一名作家。于是我们不禁也要问,这么多的好故事,之所以不写,真的是因为要留在将来写吗?问题的答案便是我之前所说的“逃避”。哈里是否想成为作家?或许是的,但是在这样一个可能的梦想面前,他没有选择去追求,而是选择了逃避,并为此种逃避找了种种的借口。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是梦想,为什么还要逃避?问题的关键在于“意义”。人生是否是有意义的?做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的体现是什么?这些近乎哲学的问题才是这篇小说所展现的根本矛盾所在——哈里回避的并非梦想这一类事物,他试图回避的是不确定的意义。在他看来,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明确的,或者用书中的话来说,无聊。正是这样一种“做什么都无聊”的价值观,消解了哈里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导致了他对“追求”这种行为的恐惧。万一自己追求的事情没有价值呢?既然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不如享受一时的欢愉——这也许就是哈里声色犬马的生活的本因。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这篇小说的核心矛盾所在了——一方是有着确定的意义和目标的人生,一方是迷茫与无聊的世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哈里身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哈里在临死之前不断自问,与不断咒骂,更是将这种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他既想拥有一个有梦想为之追求的人生,但同时因为意义本身的虚无性对其敬而远之,在两者之间的挣扎,或者说抗争,随着死亡的临近愈发的激烈,最终在死神的镰刀声中得到统一——死亡成为了最后的解放。在文章的末尾,弥留之际的哈里在昏迷中梦见了自己搭上了来救援的飞机,飞越了乞力马扎罗山:他们开始爬升,好像在往东飞,接着天色暗了下来,他们遇到一场暴风雨,大雨如注,仿佛是在穿越一道瀑布,突然,他们就从暴风雨中钻出来了,康毕转过头来,对他咧嘴一笑,用手指了指,前方,他目所能及的像整个世界一样壮阔,雄伟高耸,在阳光下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正是乞力马扎罗山方形的山顶。他于是明白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
乘坐飞机在光芒闪耀之中飞向雪山的意象,与基督教中在天使的圣歌声中升入天堂的意象不谋而合,哈里的灵魂,在现世的泥潭中挣扎之后,希望能借由死亡而得以解脱——乞力马扎罗雪山,作为某种更高层次精神世界的象征,被垂死的哈里寄予了摆脱迷茫的期望。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结合海明威的生平。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那一整代的美国人都为价值上的不确定所困惑,而海明威自己,也在62岁的那年,选择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海明威笔下的哈里,正是他为自己写下的一个自画像,哈里的迷茫,也正是海明威自己的迷茫。这位刚毅的老人,在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或许会想起这座雪山,这座光芒灿烂的乞力马扎罗雪山。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我的生活平淡无奇,神奇的事情一件都没发生过。”看到这句话,很多人都会扪心自问,“我”活得如何?是平淡无奇还是光鲜亮丽,活色生香,其实我们都是凡人,所以生活难免平淡无奇,这是常态。做一个平凡人是那样容易, 你觉得你有才华, 每个人都曾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但是你太容易地走了一条你觉得最惯熟、最容易的路, 于是你看得到自己的才华磨损了,你看得到它,然而你已经无能为力。在许多的时刻里,你依然感到自己对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 起码对于自己的是有使命的, 你能感觉到这些,然而你已经无能为力。做人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只有当天才能作数。只要天还没黑,就还是今天,到了明天,就又是一个今天。一如书中主人公弥留之际再次看到了乞力马扎罗, 它高于一切, 耸立夺目, 哈里的飞机翻越了重山,穿越暴风雨瀑布一般的水帘, 他看得到往南方飞去的蝗虫群....如果要经历一切苦难的洗礼才能靠近乞力马扎罗, 你愿不愿意?那个山是乞力马扎罗,高于一切,你看到它的那一刻终于让你遗忘你所有未实现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