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经济来讲,产业地产是为产业发展的需要服务的,其产品设计、开发模式、盈利模式等均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相适应。如今,在国内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产业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载体,更要有所作为。既已充当重任,就要有所展示,但面对各行业企业的革新发展、需求转变,产业地产要何去何从?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中联智创创始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实践者曹志国先生和大家共同探讨:产业园区、总部经济、商办楼这些载体的市场现状和痛点,又该如何调整运营服务体系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呢?
现状:
房地产高调飙价,产业地产平缓无奇
众所周知,房地产在近两年内疯狂地飙价,成倍数的加翻!尤其人口净流入区域,比如一线城市及周边,省会城市、还有国家中心城市等等,住宅地价格让人望而生畏。而产业地产这几年的涨幅则相形见绌,更为现实的是行业内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太多,更影响了整体产业地产的快速发展。
在国内整体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里,产业地产市场流通性,变现能力都不高,有的工业用地即便可拆分预售,价格也上不来,高昂的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均不利于产业地产增值。产业园区、总部经济、商业办公楼、商业地产这些载体发展相比房地产行业,始终无甚惊奇,很少走到聚关灯下为人们所关注。
数据说明一切。近几年,北京周边的房价从五六千一路飙升至到三四万,时间之短恍如昨夜;而同样是京郊的厂房也只不过是从五六千涨到现在的七千元上下。这天壤之差似乎根深蒂固:在供给关系严重脱节,周边还未有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价格涨幅是这个差距!在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调整下,还是如此!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允许生产的国策下,依然未能减缓差距!
说到楼宇经济,今年北京整个写字楼市场因需求下降也出现下行趋势,亦庄、通州、包括国贸区域价格整体贬值。
再说成交的买卖市场,很多企业购买商业办公楼并不是真正的使用,而是出于某种商业目的,是资本诉求的工具,将其当为融资产品,比如有上市诉求的企业,还有资本证券化的某些基金公司。当然,这些企业必定不能代表广大中小企业主的需求,更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正常需求,对产业长远发展起不到决定性的拉动作用。
痛点:
企业需求转向,产业地产有价无市
大家都知道企业的成本逐年在增加,我们把企业的成本进行量化分析,看未来企业运营成本和需求将是怎样的结构。
企业成本具体分为:人才成本、营销成本、研发成本、金融成本,剩下就是房租或者土地成本。
1st 人才成本:
只能越来越高,有的思维敏捷的企业家开始把精英换成合伙人模式,解决了人才流失问题;
2nd 研发成本: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一般在这方面不会、也不敢去减少投入,有的企业和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但只是解决部分成本;
3rd 营销成本:
营销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若没有品牌,没有推广,其他都是零;
4th 金融成本:
好多企业没有抵押物,专利和订单不解决大问题,有的铤而走险高利息借贷,而思维好的企业开始股权融资,将股权出让作为条件,这个问题也能解决;
5th 房租或土地成本:
前些年每年都是固定递增,有的行规每年不能低于GDP,但是近一年多,趋势变了,有价无市。
对企业而言,前面四项关乎企业发展大计投入成本只会越来越高,相比之下,房租和土地成本则走向了低消耗:
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开始做产业细分,导致用地面积越来越小,楼宇大概是200平米到500平米多一些,厂办一体化的厂房800平米到1300平米居多。还有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由重资产直接向轻资产转型,尤其是联合办公模式,把面积用的更是极致!更有一些以“北京”两个字做品牌的小微企业,虚拟注册,直接解决占地问题。
另一方面,全国各地方政府加大税收利企政策,最近乐视体育总部搬迁至中意宁波生态园,正式启动和规划建设位于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体育小镇项目,类似这种合作共赢模式成了企业以资本撬动发展的又一转型尝试!
企业的以上各种转型或调整正在加速,这对产业运营商来讲是一个大的挑战,尤其对那些认为自己的物业载体位置好,在大北京、装修好、标准高的运营商提了个醒,这就是为何许多园区去年还是满租,今年退租率却达30%之多的原因!企业需求转向,产业运营商却还在“顾影自怜”没有及时洞察客户声音转变服务策略。
对策:
以服务为主导,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企业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是整个市场动态的风向标。产业运营商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得以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及时获取客户声音所代表的市场动态,从服务企业、满足企业需求入手,通过一系列的一体化的服务运营,通过自身各职能部门的紧密联合,以服务各细分企业的有效协同,从而加快我们的市场响应速度和企业服务质量,打造起长效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快速地转换思维,过去的“我们是甲方,企业是乙方”的落后想法已经不再适用。事实上,企业地位早已大翻转,好多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优待无微不至,不仅服务大大提升,还有资本加人才计划补助,甚至开始为企业琢磨订单,为企业做资源整合了!
反观产业地产行业内又有多少人有这种“以企业为中心”的思维,又有多少人有这种思维没有能力去改变决策者?这就是目前产业地产首先需要做到的觉醒和调整。产业运营商只有更快、更好的响应企业需求,才能提升企业效益,保证企业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保有率,为企业和自身带来更长远的发展。
有了这层觉醒,我们的思维才算打开,我们眼下的道路才会步入正轨(而不是与企业分道扬镳)。我们需要打造一个企业家的共赢平台,实现众享众创,需要以“细致、品质、速度、效率和精进”要求自己,与企业同心同力,来带动各行各业快速的革新,共同赢得发展,不惧眼前的经济低迷或未来的经济新常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