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塑造自我之后, 开始正式的对《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进行阅读。有朋友看了第一篇文章称之为“鸡汤”,其实只是自己整理和想到的一些个人观点而已。相比鸡汤还是相差甚远的,毕竟味道不够鲜美。
在这里顺便提及下,我为什么会写下这些文章。既不鲜美,也不迎合大众喜好,难不成就是为了打发时间么?哈哈~当然不是。一方面,之前听过一则报道,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不会写作文了,更多的是“拿来主义”或者“凭凑主义”。虽然我已经毕业了,但确实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我希望能有自己的观点与阐述能力。另一方面,既然读了一本书,为什么不做一点输出呢?既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又能与人交流纠正,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看到文章的你,因某一句话而稍有共鸣,是不是就更有价值了呢?
言归正传,其实在第一篇文章中,写的观点还是挺散的,表达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有了现在这篇文章。沿用书中的标题,可看作是上一篇文章的续集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思维定势。在维基百科中的解释是这样子的:
心理定势(英文:mental set),是指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他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然而,当旧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在新的情境中没有价值时,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你的心理活动的质量。
通过这个解释,不难看出思维定势有利有弊。如何让自己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一直能找到合适的思维定势呢?探索,思考,纠正。不禁让人想到了以前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做题,纠错,再做题。道理都懂,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的,只是真的按照这些道理去行事的人没有这些问题而已。简单的道理,细想一下,是不是思维定势的在主导?如果一开始你就觉得那是应该的做的,就像每天早起要刷牙洗脸一样,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做起来是不是少了一些抱怨与选择带来的困扰?
在书中,将这种思维定势比喻成一张地图。一张由A抵达B的地图,也就是由“目前”到“目的”的地图。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依据思维定势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是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
这一张张“地图”,你意识到了吗?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如果并不是很有道理,也不会沿用至今。思维定势对我们的影响远超过自己的想想,就像黑与白的认知一样。如果可以,何不三思而后行?多审视和检验我们脑海中的“地图”,聆听和接受别人的建议,或许由A到B只有一步之遥,或许你的地图中又出现了“新大陆”。
想要改变自己,请先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不论过程,不论结果,当你的思维改变的时候,改变的力度也绝对是惊人的,它会不断引导我们的行为于态度。
是该身体力行的时候了,自动自发的去思考,努力探寻自己的心灵吧。
行动之前别忘了带上自己,自己的原则与品德。good luck~
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