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对共赢模式下一个基本的定义, 共赢模式就是不断地寻求双方共同的利益,让双方面都获得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三种:
(一)双输模式,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有一个著名的“分钱实验”,实验是让A和B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去分一笔钱,比如说100元,A决定这笔钱怎么分,而 B决定是否接受A的分配方案。如果B接受,那么二人可以拿钱就走;那么不接受就是一场空,两人谁都得不到钱。
如果A与B都是纯理性的经济人,那么A的分法,就应该是给自己99元,给B留1元——反正对B来说,获得1元钱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但是根据世界各地实验的结果看来,A的分法通常都是一人一半,因为他知道,如果给B少了,B很可能会宁可不拿钱也不接受。而且A的担心是对的,实验表明,B真的会拒绝。
二,输赢模式,不是东宫压倒西宫,就是西宫压倒东宫。说白了,先把眼前的利益抓在手里,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谁知道你是不是画饼充饥呢?最好的结果是我赢得了利益,对方赢得了面子。然而,你可以欺骗我一时,但骗不了我一世。这杀鸡取卵的作法是一种短期行为,总有一天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共赢模式,成功来源于合作与互利共赢。我看了一本古典老师《拆掉思维的墙》的书,加上我的思考,我得出的结论:共赢模式有着一个隐含假设:资源是无限的,至少对每一个人足够用且双方需要有不止一次的交易。如果没有这两种条件,双输模式和输赢模式也许会是最好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身边的人,尤其是跟自己不只有一次交易的人,就不要看重眼前的那一点利益。所以千万不要要坑害身边的人,兔子不吃窝边草。
我认为共赢从空间来说,就是我在这个地方失去的利益,可以在其它的地方得到补偿。共赢从时间来说,就是我现在对你做出让步,以后加倍回报我。可是当这个理论推广到生活中应用,出现了很多问题,就是我可能吃亏。因为人性是忘恩负义的。于是我就加了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这个人是人品如何,是否知道感恩,是否可信。第二,相对而言,我是不是强大的,是否掌握主动权,说白了这件事是否可控。
当我把共赢模式推广到知识领域,越分享与交流,加上及时反馈,得到就越多。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是我最恨的,就愚昧别人和欺骗。这类人摆弄是非,他自己聪明,想把别人弄傻。
最后用古人的一句话与各位共勉: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