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笔中锋的发展历程

笔笔中锋的发展历程

作者: 寬兮僩兮 | 来源:发表于2022-12-11 00:06 被阅读0次

沈尹默书法学习历程中,有这么几个关节点:

1895年左右,临习黄自元的《醴泉铭》;

1907年,受陈独秀批评,以包世臣《艺舟双辑》为理论指导,临习汉碑;

1913年,临学北碑;

1930年,开始学行草,主要是帖学一路;

1932年,明白了褚遂良与《礼器碑》之间的关系;

1939年,从米芾《七帖》中悟得“中锋”;此后补临碑帖。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沈尹默“笔笔中锋”理论

沈尹默多次谈到他的中锋理论,其中包括对“笔笔中锋”的理解:“要字的形体美观,首先要求构成形体的一点一画的美观。凡是美观的东西,必定通体圆满。点画圆满,时时刻刻将笔锋运用在一点一画的中间……这就是书法家常常称道的‘笔笔中锋’”。

同时他还认为这是“书法中唯一的笔法”:“自来书家们所写的字,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往往不同,可是有必然相同的地方,就是点画无一不是中锋。因为这是书法中唯一的笔法,古今书家所公认而确准的笔法。”

那怎样才能做到“笔笔中锋”呢?在沈尹默的理论中,“笔笔中锋”与执笔、用笔,笔画的书写具有紧密联系。例如:

谈“执笔”与“笔笔中锋”:(要做到“笔笔中锋”),就要讲“运腕”……单讲运腕是不够的,要讲“执笔”。

谈“提按”与“笔笔中锋”:“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将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但提和按必须随时随处相结合着,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会发生笔锋永远居中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谈笔画,即“永字八法”与“中锋”:“练习熟了这八种笔法,便能活用到其他形式的笔画中去,一言以蔽之,无非是要做到“笔笔中锋”地写成各个形式。点画要讲笔法,为的是“笔笔中锋”,因而这个法是不可变易的法,凡是书家都应该遵守的法。

谈“内擫”、“外拓”与“中锋”:“要用内擫法,先须凝神静气,收视反听,一心一意地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前人曾说右军书“一拓直下”,用形象化的说法,就是“如锥画沙”。外拓法的形象化说法,是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的。

同时,沈尹默从反面谈及“笔笔中锋”的重要性,其中就有“执笔法”与“笔笔中锋”的关系:

“回腕高悬”……“笔笔中锋”无法实现。

卢肇“四字拨镫法”,即“转指”……“笔笔中锋”无法实现。

既然沈尹默谈到“中锋”是“书法中唯一的笔法”,但我们就有必要会上书法理论史中的历代中锋理论。蔡邕在《九势》中谈到的藏锋其实就是“中锋”:“点画出入之迹……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欧阳询:“秉笔必在圆正”。姜夔《续书谱》中也谈到:“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失矣。”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五代书家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乃至屈折处亦正当中,无所偏侧处。”

赵孟頫谈到藏锋与正锋,其实即是“中锋”:“笔锋入纸,便是藏锋,锋正故也。”同时也谈到“转笔”对保持“中锋”的必要性:“用笔要转,不转,恐锋顺行而偏也。”进而有著名论断:“书家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深受沈尹默推崇,并认为“点画中锋的法度,是基本的。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与“中锋“相对应的是“侧锋”。并不是所有书法家和理论家都崇尚“中锋”为主或唯一的概念。宋代黄庭坚、姜夔,明代王世贞、丰坊、周星莲就多有论及中锋侧锋和其他锋理论。

黄庭坚谈到中侧锋各有的利弊:“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姜夔谈到藏锋露锋(中锋侧锋)的优势:“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丰坊则谈及中侧锋与各种书体的区别:“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设,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王世贞谈到时人的“正锋、偏锋之辨”,并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为谈耳。”并进一步认为,古代书家中多有“偏锋”,对书艺高下并无影响:

“苏(轼)、黄(庭坚)全是偏锋,旭(张旭)、素(怀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已容也。文待诏(征明)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损法书?解大绅、丰人翁、马应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可恨可笑。”

对侧锋或偏锋持客观态度的还有明代宋曹,以及清代朱和羹、刘熙载。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谈到:“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侧,草书时用侧笔,而神奇出焉。”朱和羹《临池心解》中:“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刘熙载《艺概》:“其实中、藏、实、全,只是一锋;侧、露、虚、半,亦只是一锋也。中锋画圆,侧锋画扁。”

“中锋”的权威地位在清代之后逐渐确立。如笪重光认为“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汪沄则更加肯定,说“作字之理,不过‘中锋’二字尽之,”“欲学书,先求笔笔中锋”。包世臣提倡中实论、万毫齐铺、五指齐力、笔笔中锋、笔笔回锋。而如前所述,到沈尹默将“笔笔中锋”视为笔法的全部,而沈尹默学书早年,依照的即是包世臣《艺舟双楫》。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如前所述,沈尹默的“中锋”理论与他早年学书依据包世臣理论,以及学习汉碑、北碑的经历不无关系。而他对“中锋”的真正领略,触发于米芾的《七帖》,之后补临各类碑帖,将“中锋”播散到对碑帖的学习和创作当中,成为熔铸“碑帖”的重要法门。

在沈尹默的理论中,“中锋”是他“执笔法”的实现。同时,“中锋”也是字形“通体圆满”的前提。这样,在执笔、用笔和结体方面,沈尹默构筑了一个自足的理论体系。

相关文章

  • 写字水文【十一】

    此为临摹清代有“最美行书”之称的梁诗正《跋王羲之快雪时晴贴》 今天读简友“文鱼学书”的《书法≠中锋,“笔笔中锋”更...

  • 书法≠中锋,“笔笔中锋”更是破绽百出!

    学习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中锋、侧锋是两种常用的笔法。明朝以来,中锋笔法为部分书家所偏爱,并最终发展为包世臣、沈尹默的"...

  • 云逸书院:硬笔书法基础笔画全套教程,适合初学者入门!

    注意仅供初学者学习 运笔的基本笔法 中锋、侧锋、偏锋、起笔、行笔、收笔、藏锋、露锋、提笔、按笔、疾笔、涩笔、转与折...

  • 关于书法,你需要知道的九大忌

    一、忌专用中锋或专用侧锋;宜中锋侧锋并用,须特别留意的是,意在笔前,走笔方向明确,腕宜圆,笔宜方,八面出锋,细处用...

  • 形端表正

    今日临帖收获很大。 1、墨要饱,横笔末端才圆,因为力在笔肚。 2、撇笔先用中锋下笔,然后稍侧锋往左下推笔,然后恢复...

  • 饭后消遣

    “笔走中锋”,运笔要“稳”,“稳”从肢体行为去理解,可以示范为越慢越好,多慢写,同时要学会“藏锋”,把锐利部分的笔...

  • 切笔容易发生的错误

    上边有突起是因为入笔之后向下把笔又拉了一下,下边有突起是因为在为了调整中锋的时候提笔动作过大。 解决办法: 一是笔...

  • 用力

    中锋用笔在笔毫上产生压力 逆锋用笔在笔毫上产生张力 侧锋用笔在笔毫上产生剪切力 压力的大小由手腕施加于笔杆上的力决...

  • 书法的灵魂——中锋为主

    中锋行笔指的是笔心在点画的中间运行,笔毛围绕笔心平铺于纸上的运笔方式。中锋行笔写出的点画圆润、饱满,有立体...

  • 初学者必藏,楷书入门,有了这篇文章就够了!

    1、笔位图 了解笔尖结构、感受笔锋生发 2、笔例字 不同字体与运笔力度的对应关系 3、中锋运笔原理图 箭头系运笔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笔中锋的发展历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tf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