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是许多学校都在做的一项日常工作,而我所在的学校每个学期同样也在做这项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书中也提到了对优生的培养。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培优有区别吗?我个人的观点是有区别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呢?下面我来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以及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的这个小节里提到:要求每一位教师分析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们要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的划分出来。然后根据学科的特点、重要结论、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抄录到专用的本子上。
学生要真正掌握并牢固识记公式、规则、结论等,那么他必须阅读和思考了相关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当学生有了大量的课外阅读量,学生就能深入地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阅读的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样的学生在学课本知识时更容易理解、识记的东西也特别快,而且也很容易保存在记忆里。苏霍姆林斯基把这种非常重要的规律归纳为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材料来源。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两套教学大纲是让学生成为优秀生的利器,除了这两套大纲,苏霍姆林斯基还鼓励学生“超大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擅长的东西,我们要抓住孩子各自的特点,在他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学习。对于那些有天赋、有才能的学生,我们鼓励他学高于大纲要求的内容,让这样的孩子在某领域中成为佼佼者。
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谓的培优,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这么说,把原来普通的一般的变成优秀的学生,把原来优秀的学生,通过培养,使之更好。在我们目前的教育系统里,我们的升学需要应试考试,而应试考试具有选拔性,所以我们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成绩,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给孩子写针对的练习来巩固,针对这些优秀生,还专门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来做。
那么我所教的班级,我是如何培优的呢?下面我说说我的做法。
我所教的班级在每个学期期末考试在全县基本上都是排在前六名,我的目标是人人都达到优秀,这里的优秀指的是期末考试成绩的优秀,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我平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我的课堂,在上课前,每次都会有一个同学上台做课前2分钟演讲,这2分钟演讲主要是讲关于数学的故事、一道计算题的算理算法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等,总之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过程讲出来的,这样的演讲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给了那些后进生锻炼的机会,也给了优秀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变得更自信,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会针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问题问他们,这个问题不论是简单的还是有难度的,人人都可以举手发言,如果起来回答问题有疑义的,那么别的孩子会及时补充,肯定对方,形成正向循环。在课后我还会单独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对当天的学习进行复习巩固,以便永久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这些作业包括基础素养、能力素养和综合应用。这相当于分层的作业设计,比如综合应用这一块,是针对数学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带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就拿我今天出的题目来说,在综合应用中,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从40中连续减去4,减几次才能使结果正好等于0?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你发现了什么?”这类型的题目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对于班上的很多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是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他是可以做出来的。这样有针对性的作业,经过一个学期的打磨,在加上期末复习的一些练习,那些中等生就会冲上来,而那些本来就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就更加稳固了。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培优和我们通常的培优是有区别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培优是在尊重儿童思维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差异性,教师通过引导有才能的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这样集体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影响那些最差的学生,那些差的学生也会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来学习,不甘落后。教师在教学教材的内容时,同时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课外阅读越多、种类越多,孩子就越有吸引力,他的学习兴趣就越高涨,自然而然学生就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了。
而我们现在目前的培优主要以期末考试、升学考试为主,主要是通过识记、熟记、背诵、练习巩固,甚至通过刷题、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来获取考试的高分,这是比较单一的,很少老师会推荐学生去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使推荐了,以目前的学习内卷状态,特别是中学、高中,基本没有时间去阅读那些课外书。每天被各科目的作业占据了绝大数时间。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师者,我也愿意去改变自己,尽量不被目前的教育裹脚。
教育之路漫长,如何让每一个学生乐于思考、分析、观察、热爱学习,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努力要去做好的一件事,让培优真正的有益于每一个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