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分析完了三家对战争的是战还是和的决策,那么这篇开始分析战争的胜利与失败的因素以及胜利果实分配。
一、曹军失败之谜
孙刘双方结盟之后,进攻曹操的5万兵力,基本上勉强到了位。
周瑜带3万主攻,刘备带2万配合夹击,预计制曹操于死地。
曹操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渡过长江天险?可以过,则可能胜。他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如果不能过江,他就打击不到敌人,再强大的执行力,也等于没有去执行。你不能狠狠地去执行,你就差一个赢的必要条件。
差一个赢的必要条件,就绝不可能赢。
北方人不习水战,你一上船就吐,哪还有力气去杀敌呢?为了能够过江,曹操将战船全部用铁索连起来,使战船不颠簸,如平地。按小说是庞统献的计,按正史是他自己连的。反正他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先这么着。
战船一连,黄盖就施苦肉计诈降,一把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刘备也赶来助战,赤壁这一仗,联军杀死操兵过半。
赤壁之战的实际搏斗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局面。周瑜赢的很轻松。一般战争的局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开局阶段。双方布阵对峙,互相寻找战机,多数都是在做试探性攻击。
2. 中局阶段。双方反复较量、争夺,其过程异常艰苦。
3. 残局阶段。双方博命,生死存亡都在一线之间,极为残酷。
而在赤壁之战中,双方刚开始交锋,曹操还没有动手,尚处于开局阶段,就被周瑜杀的一败涂地。还没有演变到中局阶段去,就被敌人杀败了,所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战局。
凡是在开局阶段就被敌人打的大败的。只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失败方的实力太弱小了,悬殊太大,不堪一击。
2. 失败方走错了棋,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这就和我们平时下棋是一个道理,还没走几步就赢了,对手肯定就是上述两种情况。曹操很显然不是第一种情况,那就是第二种。
博弈取胜之道,就是寻找对手错漏之道。对手没有错漏,你就没有胜机。
曹操方的错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曹操的骑兵在江上没有作战优势,站都站不稳,还怎么打呢?这是先天性的,一时没法改变。
2. 严冬的季节,曹操的战马没有草料,吃都吃不饱,还怎么打呢
3. 此时曹军发生了大规模的病疫,人都病趴下了,还怎么打呢
这3个方面的弱点,曹操是知道的,所以他决定现在先不打,只是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正确的。而周瑜牢牢地抓住曹操的这三个弱点狠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战功成名就。
前几个方面的原因,是自然形成的,这不能怪曹操。而轻信黄盖诈降,则是曹操的决策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个是他该负的责任。
所以说,胜利方的胜利,都是对手提供的机会。你占那么大的优势,若不犯错误,又怎么会输呢?
曹操自己错了,他心里是知道的,但是他嘴上不认帐,怪别人,推卸自己的责任。所以他说:“若郭嘉在,决不至于使我败到这个地步
二、果实分配标准
荆州的地盘总共有8个郡。曹操被杀败后,只有向北回撤,最后还剩下靠北边的2个郡没有丢失。其余的6个地盘都被孙刘联军抢占去了,这6个地盘就是孙刘联军两家合伙投资后所产生的利润总值。
联军两家一共抢得6个地盘,其中,乙方周瑜只抢到了一个半后缩水一个,而丙方刘备却抢到了四个半后膨胀为五个!获得了总利润高达83%。
赤壁之战,孙权本来只要能够守住长江,不让曹操过来,双方形成“和局”,就是可以的了。这是乙方孙权的保底价。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打过去,那当然是最好。
双方一交战,只在第一个回合,曹操就中了招,一败涂地,毫无还手之力,没做任何挣扎就逃跑了。这种开局就大败的战局是相当罕见的。周瑜赶过江去,如杀鸡割草一般。立了赤壁之首功。所获得的收益不知道超过了战前预算的多少倍。
周瑜突然发觉: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丙方刘备参与进来!就他这三万人其实是够用的。刘备的两万人,不仅没有制曹操于死地,还反过来和他抢地盘,竟然还抢去了绝大多数的胜利果实!
早知如此,还不如让他去交州,没有必要鲁肃过去和他们谈判。干嘛要与他合伙呢?这次合作真的是亏大了。
而刘备也突然发觉: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和乙方孙权联盟!你不是要和曹操打吗?我就躲在一边看不就成了吗?你打输了我再跑,你打赢了,我不是一样的可以上去抢吗?我抢的就是我的。哪还存在什么都是你的!
早知如此,就没有必要诸葛亮过去和他们谈判。干嘛要与他合伙呢?这次合作真的是亏大了。
两家都有意见,都在后悔不该合伙。这就是合伙生意通见的纠纷。
而一旦合伙,就得按股分成:
1. 以出资多少论:孙权3万占60%为大股东,刘备2万占40%为小股东。
2. 以贡献大小论:击破曹操是周瑜、黄盖的功,那个诸葛亮借东风是假的,没有的事。所以“破敌”的份额纯粹是孙家的,刘家没有。破敌之后,“杀敌”的份额两家都有。因此:
孙家贡献50%(破敌)+20或25%(杀敌)=70或75%
刘家贡献0(破敌)+25或30%(杀敌)=25或30%
所以,全部利润6个地盘按平均原则分,孙家得4个,刘家得2个,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位。而孙权利用谈判优势掐住诸葛亮狠宰了一把,他要求一家独得全部,刘备不得,只是可以借用。诸葛亮做出让步,也答应了。
因此,“孙权全部独得,刘备可以借用”就是一个经过协商后的“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价位”。
而现在既成的事实是:孙家只得了1个半,后缩水为1个,刘家得了4个半,后膨胀为5个。你叫刘备再拿3个出来,刘备是傻子吗?刘备希望得到的是全部,5个还嫌少了。你不同意吗?不同意那就只有采用不同意的办法来解决。
于是,分配利润的标准就有了2个:
1. 按原先的合同分。
2. 按现在的实力分。
以现在的实力来看,在争利润的范围内,刘备占据了绝对优势。
刘备在荆州收买人心七八年之久,那可不是白干的。当刘备和周瑜都来抢荆州的时候,荆州人存在两个选择,他们当然愿意选择刘备!
如果按原先的合同分,刘备不划算。如果按现在的实力分,那就要打,孙权不划算。于是,纠纷就产生了。
这种纠纷,可以确定:无解。至少在短时间内无解。
根源就是:分配利润的标准有2个。
有2个标准,就是没有标准。你要依你说的,我要依我说的。那就是说不拢的。
开始时,刘备保命要紧,孙权提任何条件他都答应,现在有实力了,刘备当然要反悔。
现在的局面是:双方都有条件或理由获取全部利润,并且一定是谁让步谁吃亏。刘备已经明了牌:“我的利润太少了,我要全部的利润!你把周瑜抢的那块地盘也让给我”
在打败曹操之后,刘备只有一个任务:抢地盘!先抢了4个半,后来弄到了5个,现在第6个他全部都要!那么,孙权又该怎么办呢?
三、集团选择
曹操回到北方,并没有急于反扑,而是坐山观虎斗。他深知人性的弱点,当利润出现的时候,合伙人就会拔刀相向,反目成仇。等他两家斗的头破血流之时,他再出来坐收渔人之利。
刘备抢了5个地盘,还说自己的利润太少了,决定亲自到江东去找孙权要地。他要求孙权把抢到的一个地盘也让出来,送给他算了。
诸葛亮劝他千万不要去,说你这一去,孙权就必然会加害于你。而周瑜也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劝孙权,他刘备一来,你就把他软禁起来,千万不要放他跑了,这个家伙害我们不浅。
刘备还是去了。孙权很难于选择。他总共只有3选:
1. 干掉或软禁刘备,抢刘备的地盘。
2. 放走刘备,但不答应刘备的要求。
3. 放走刘备,答应刘备的要求。
孙权3种行为的利弊分析如下:
第一种选择:
刘备来了之后,孙权干掉或软禁刘备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一定会与荆州结仇,以后要想再占领荆州就会变的比原先更加困难。还是抢不到。这一行为并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
不仅不能使利益增值,反而还有害。两家一互斗,必然是互相损耗,这正是曹操想要的结果。如果为了这个利润,而被曹操各个击破,导致亏本的话,那就太不值得了。这样的话,还不如一开始就选择投降曹操还好些。
所以,第一个选择:无利,有大害。
第二种选择:
不杀刘备,也不答应刘备的要求。即:维持现状。刘备占5个,孙权占1个。孙权不与刘备翻脸。
但是刘备存在主动与孙权翻脸的可能,强行抢走孙权已经占有的1个地盘。孙权的利润将会一无所得,还是只有江东的老本。
因此,这一行为也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还会损失掉唯一的一个利润。最终依然导致了刘备占6个,孙权占0个的局面。两家还是会失和,至少要发生局部冲突。但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火拼。双方在共同对付曹操的问题上仍然是一致的。
所以,第二个选择:无利,无大害。
第三种选择:
答应刘备的要求,把唯一的一个利润送给刘备。刘备占6个,孙权占0个。孙刘两家不会失和,更不会火拼,还是共同对付曹操。
所以,第三个选择:无利,无害。
孙权的3个选择,没有一个好的!也就是说,他产生不了利润出来!稍有不慎,反而还有害!你叫孙权怎么选?他怎么选都是:无利
“两害相权取其轻”。理性的选择就是第三个,全部利润都送给刘备算了。只是这样一来,孙权就太划不来了。做为赤壁之战的“最大贡献者”,居然是以“一无所得”为“最佳选择”
在“大家都要一起受害”与“合伙人受益、我不受益”这两个选择中,还是以后者为正选。因为后者毕竟没有任何一方成为受害者。
孙权终于做出了理性的选择,把自己所有的利润全部让给了刘备,刘备只身犯险,来东吴要地得逞了。不仅得逞了,孙权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以加强联盟。
曹操一直在坐等两家互殴。得到这个消息后,再也笑不出来了。《三国志》云:“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欲作书,落笔于地。”惊呆了,他不敢相信,孙权会做出这种选择。
孙权的这种选择,尽管很不划算,但这是对江东基业最好的一个选择了。同时也是促成三家鼎足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孙权的选择仅仅只是“无害”,并不能产生利润出来。那么,孙权就只有把利润预期在将来上。撮合两种瓜分荆州的分配方案,重新整合成一个新标准:
1. 荆州的所有权还是都是我孙权的,
2. 荆州全部都是借给你刘备用的。
3. 等刘备夺取了益州之后,荆州全部交还给孙权。
“现在都是你的,将来都是我的。”这个分法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于是成交了。刘备占大优,因为将来嘛,将来的事谁说的准呢?到将来再说!
孙权的这个做法也是比较高明的。因为现在明摆着没有增值,他的这个选择就是有可能导致将来为增值的,这总是要比完全没有增值为好。
在三方博弈中,乙方总是会因形势所迫而成为最费力不讨好的一方,既用力攻甲,又让利于丙,才可以继续往下周旋,基本上是无解的。如果不这样做,那就只会输的更快,若有胜机,依然可以胜出。
四、个人利益选择
单从刘备方的角度来看,公正的讲,诸葛亮是第一功。因为他毕竟把事情办成了。只是办事手段太差,几乎把利润让完了。
刘备对关羽、张飞两人的提拔最大。而对诸葛亮的提拔则较小,只安排他在后方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器重。究其根源,伤害了刘备集团的利益。
如此,刘方功劳最大的一个,所获甚少。
孙方功劳最大的人是周瑜。周瑜费那么大劲只抢了一块地盘,并且这一块地盘让给了刘备,也就等于说,周瑜的功劳没有了,打了那么大一场胜仗,结果他自己却是一无所获
如此,孙方“功劳最大”的一个,所获甚少。
“多劳者少得”仅仅只是一种现象,因为该“得”多少不是按“劳”多少来分的。付出并不等于回报。以“回报”为分配依据,总是要比以“付出”为分配依据更有利。而“回报”,又是以“最高回报”为先。
从“付出”角度看,刘备只该得2块地,孙权得4块。这是接近于“绝对平均”的分法。而从“回报”角度看,刘备该得6块,孙权得0块。这样,才可以使双方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若按平均分法,或其他分法,整体、个体都会受损。所以:
1. 刘备得6,孙权得0,首先最有利于联军利益,其次分别最有利于刘备利益、略有利于孙权利益。
2. 鲁肃促成联盟,最有利于联军利益,最有利于孙方利益,最有利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无矛盾冲突,所以他就“多劳者多分”,鲁肃红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两边官员一级中的最大赢家。并且周瑜一死,他就接了周瑜的班。
3. 周瑜让出唯一的利润,最有利于联军利益,最有利于孙方利益,最不利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这就有矛盾冲突,凡有矛盾冲突的地方,总是“强者胜”。周瑜只好配合大局,牺牲了个人利益。
4. 诸葛亮为促成联盟而出了个天价,最有利于联军利益,却不利于刘方利益。因此,刘备分给诸葛亮的个人利益就很少。合理的。
周瑜、诸葛亮二人都成为功劳最大却收益最小的“受害者”,对大局有利,对个人不公。那么,像他们二位这样的尴尬处境,究竟该怎么办呢?说实话,不好办。基本上没有什么很好的选择。仔细研究他们的行为,发现他们都是很不容易的
(一)周瑜的选择:战斗
周瑜很郁闷,非常生孙权的气,生刘备的气,这是很正常的,毕竟他是这个联盟中功劳最大、收益为0的一个。
但郁闷归郁闷,领导已经做出了这种选择,他也就接受了,没有利润也就算了。他马上就找孙权借兵,准备和孙权的弟弟一起到益州抢地盘,去开辟新战场,发展新业务,创造新利润。
这就说明周瑜是能够理解的。他的行为选择也是很理性的。并没有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更没有争执,而是以“向前看”的心态,接受了0收益的事实,积极寻找下一个获利机会,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因为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并不会使将来导致增值。
至于说周瑜是诸葛亮气死的,纯属小说家子虚乌有。周瑜和诸葛亮在两个不同的单位上班,可以说他们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就是有矛盾,都不会被气死。
(二)诸葛亮的选择:沉默
诸葛亮为促成联盟出让了荆州主权的天价,虽有利于联军,但不利于刘方。因此,刘备支付给他的个人利益就很少。要诸葛亮下去收税,诸葛亮接受了。
诸葛亮选择接受,就说明他还是能理解的,要是不能理解,他完全可以选择去东吴。接受了之后,他就又选择了沉默。
赤壁大战之后,诸葛亮基本上再没给刘备出什么妙计,而是收藏了锋芒,耐住了寂寞,一直在后方勤肯地工作了N年,很低调,很沉稳。15年中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这与他的聪明劲很不连贯。乃是大智慧。
一直等到刘备死的时候,才换来一个“托孤大臣”的机会,这才是诸葛亮命运的转折点。是用人品、能力、耐心熬上15年光阴换来的,这一点,不可能用什么妙计在刘备面前得逞。
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才是刘备真正信赖的人。因为任何人死的时候,不一定会把儿子托付给最能干的人,但一定会是最信赖的人。
写在最后(个人看法):
所谓历史就是给我们后人的借鉴。那么站在现在的角度分析三家胜利之法呢
曹操如何取得赤壁的胜利呢。一个字等而不是攻。因为他已经拿下荆州,只要站稳荆州,逐渐让荆州的人为自己的人,用荆州的人为自己的水军。等几年后,在进攻,自己大将知道怎么海上打仗,自己的士兵熟悉水战,期间还可以长期给东吴施加压力,给孙刘联盟造成破裂的时间。统一最终是时间问题。类似秦始皇统一中国用了 30 多年的时间,期间不算其父辈一代努力用白起把各国打残,他去收拾残局都要 30 多年,平均一个国家用了 约7 年,当然曹操是自己年龄大了怕是等不了了,也能理解吧。
孙权如何取赤壁的利益果实呢。孙权打赢了战争,但是失败给集团带来利益。在战争的决策上以及战后的利益分配上决策,上面分析是对的。但是这期间他失败是找了刘备合作是错误的抉择。注意是抉择不是决策。他当时应该找的是刘琦或者益州刘璋合作而不是刘备。因为刘备当时一无所有,所以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有所有利益,因为一无所有,所以后面可以死马当活马医,可以赖脸皮获取所有利益。就相当于你是个”君子“非要跟“小人”说仁义礼仪一样,能说的通?而刘琦是保护自己的利益、益州的刘璋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都是为了自己的集团利益出发,日后在战争结束后必然按照规则进行分配。因为他们是跟孙权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自然按照规则出牌。
刘备如何获取绝对的胜利呢。刘备作为三方最弱的一方,赤壁之战可为是最大的赢家。秘诀就是等和赖。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战争的与失败上他决定不了,所以他只能等。等到战争失败,因为一无所有他可以跑,等战争胜利他可以疯狂的抢地盘,所以他只要等战争结果就可以了。所谓的赖是在利益的分配上,他只要耍赖就可以。作为最弱的,不刷赖,还摆不下面子,讲这人情道义的话,一辈子都很难翻盘,所谓的翻盘就只能做别人做不到地方,打破游戏规则,玩转别人不玩的规则才能取的胜利。所以他是这场战争的最终的赢家。
从这来看是不是有点像我们抗日战争呢,大家可以自己对照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