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在困境中重生,在黑暗中坚持,终将重获光明。
正当我给自己打气的时候,听见大儿子这那喊“看,爸爸,前面牌子写着要下坡了”,果然有个牌子写着:前方长距离下坡,请减速慢行,请注意安全。平时看到这句话,我一般都会无视,顶多在转弯的地方降低一些行驶速度。然而,看到这个提醒,仿佛看到了救星。这次我不仅要降低行驶速度,我还要庆祝“重生”。
顺利的10公里,车子的剩余续航没有变化,仍然是50公里,到目的地的距离变成了20公里的,到服务区的距离变成了10公里。
当然剧情还是有反转,前面多开心,后面就多担心。很快,又迎来了10公里以上的隧道,幸运的是,这些隧道并没有再增加海拔,快到服务区的时候,剩余续航还有20公里,到目的地还有10公里。
也许大家以为我肯定要赶紧去服务区充电,然而,并没有。
心存侥幸和不甘,决定再赌一把,不相信前面还有隧道,不相信前面还有山坡,也不相信温度还会再降低,因为隐约中,我看到了若隐若现的城市灯光。
这次侥幸又赌对了,开到目的地的时候还有13公里的续航,因为这后面的距离下坡多,海拔从1200也降到了800左右,温度也回到了零下10度以上。
把车开到酒店门口外面一排充电桩停车位置,从车里走下来,“顺利的”给车子充上了电,虽然此时的温度是零下8度,但我的心里已经没有那么寒冷,已经感受到阵阵暖意,尤其是到了酒店办理入住时,接过前台工作人员递给的矿泉水都感觉热乎乎的。
尽管赌对了,心里也不免后怕。这是对未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丝恐惧,也正如此,我才在以后前行的道路上,想起这段经历。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除了不可控的因素之外,可控的,无论是不是画蛇添足,还是要充分准备。
这两次的经历虽然到目的地时,剩余续航还有3%,但相比我后面的时日曾经把车的续航开到0%,刺激的多的多,也危险的多。我想起来有位开电动汽车经验十分丰富的朋友说的一句话:出远门,尽量不要让车子的续航低于30%,能充就充,耽误点时间,会减少很多可能会出现的麻烦。
在切身经历之前,我通常是对这些劝言置之不理。然而总是在吃了“亏”,碰了南墙才会想起来,哦,原来如此,也确实如此。
当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型不能买?当然不是,因为我总是在挑战它那些不擅长能力的极限。要么是两天1500公里的长途,要么是在寒冷的冬日下爬上1200米的第二阶梯“高原”。其它的场景,对一辆纯电动汽车来说,那都是信手拈来,小菜一碟了。
去年年底,有一次下班在办公室,和同事聊起来《阿凡达2》,13年磨一剑的老卡,终于在他的有生之年上映了大作。突然心想,是不是要下线了,因为疫情的存在,还还没去看呢。赶紧查了查附近影院的场次表,发现1个小时后距离最近的一个IMAX厅就要开映了。于是开启背包就出发的行程,立马驾车前往。为一场喜欢期待的电影,行驶50公里的路程,花费50分钟,我觉得这不是任性,是因为一个平衡,时间、金钱和看电影需求的平衡。如果打破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估计我就不会去了。
接下来我要分享的是,和这种“任性”有关,如果说自行车让你的活动范围从步行到3公里扩大到15公里,汽车扩大到100公里的话,电动汽车不仅仅是扩大生活圈子,而是在这种圈子里更加自由。不用再考虑出行的频次和出行的成本,只要时间允许,体力允许,我有故事,你有酒,只管前往,其他的交给心情。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