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95】
看了最新一期《十三邀》的视频,许知远采访马东。
回想了一下,我个人还挺喜欢访谈类节目,因为我觉得从两个人当面对话中能看出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思想的碰撞带来的言语交锋也很有“戏剧冲突”的意味,并且两个人私下表达意见的时候可能会让人觉得都很有道理,但放在一起互相一比较,那背后隐藏的处于不同位置的思考逻辑和思想层面上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马东自从做了“现象级”网综《奇葩说》之后,在年轻人中的人气非常高,他在节目中除了时常有精辟独到的辩论观点之外,其独创的“花式打广告法”也让人一想起来就会忍俊不禁。大概是为了探究这挡节目爆红的原因,所以许知远才采访了他。
整个视频看完后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有这么几点:
许知远说在当今的娱乐时代里,“大众文化”有越来越“粗鄙化”的现象。马东反驳说,历史上我们从来就没有“精致”过,即使有,那也只属于占人群极少数的“上层社会”,因为1949年以前国民识字率总共不超过5%。的确,以前的人民大众一辈子都在为“谋生”而劳碌,很少有娱乐时间,一帮社会精英才玩得起的东西自然显得“精致高雅”。“京剧”在今天被认为是高雅艺术,其实在当年也属于“大众流行文化”的范畴,那时的梅兰芳、程砚秋相当于今天的刘德华、周杰伦。今天认为好的东西,不过都是经过了时间的筛选,然后流传了下来,而今天的哪些东西可以流传下去,必须等到若干年以后才能有具体结论。
然后许知远又说看莎士比亚的人比起看《奇葩说》的人,至少在“文化品位”上要更好一些(大意)。不过我倒觉得《奇葩说》的大受欢迎其实没什么不好,而且个人的品位真的有高下之别吗?就像几年前周立波公然声称“喝咖啡的就是比吃大蒜的更高级更有品位”,而后遭到众人的鄙视和嘲讽一样。“萝卜白菜”的口味差异而已,跟“品位”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莎士比亚当年其实也不过是“大众流行文化”之一,而且还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所以才能流传到今天。
作为“传统型知识分子”,许知远对“文化”问题特别关心,也很希望大众能把注意力放在这些“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事情上。不过正如马东所说,世界上大概只有5%的人真正有兴趣关注“历史”、“文化”这些课题,其余95%的人只是想平静安稳地活着,他们没有“文化人们”的情怀和意愿,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以外的空闲时间有点小小的娱乐消遣就已经很好了。
最近连着看了两期这个节目,感觉许知远身上有这一类文化人的典型特征,他们带有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对技术的进步保持相当程度的怀疑,怀念过去的美好,并一直在为民族文化的前途忧心忡忡。不能说他们的初衷不好,可是我总觉得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杞人忧天”。而马东们就要现实得多了,他们有足够灵敏的商业嗅觉,也知道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最需要什么,于是刻意迎合上去,然后再以他们的方式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两种方式也许各有优势,世界也同时需要这两种人。
若是以前我会热衷于关注社会上的“思想者”们所担心忧虑的问题,不过现在,我更相信“商业社会”的力量,也许它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种种不足,但是总的来说,商业社会的发展确实极大幅度地提升了全社会的总体福祉。知识分子们也许会继续为大众文化的前途而担忧,但是对于真正的人民大众来说,这根本无关紧要,毕竟他们所热爱的,只是新鲜热辣而又充满烟火气的现实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