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白起、李牧、王翦、廉颇

白起、李牧、王翦、廉颇

作者: 几比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01:17 被阅读0次

    白起、李牧、王翦、廉颇

    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自三家分晋以来,各国间战乱愈演愈烈,无休无止。战国七雄,彼此间都做过盟友,也当过敌人。除了韩国一直势弱之外,其余六国,都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

    长达数百年的各国混战,将之称为乱世也未尝不可。不过与后世的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等乱世相比较,战国群雄,各自都有数百年历史,制度研究、典籍著述、将帅培养、军队训练、军民融合,等等,皆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能够存活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内政外交军事的综合实力,比起那些新兴霸主,不知要翻上几个跟头。

    而这些国家的军队,真正算得上是千战之国,百战之师。这些军队的统帅,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无不是各自国家最顶尖的人才。特别是在战国末期,经过无数次的优胜劣汰,优中选优,精中选精,遴选出了几百年来集大成的最为优异的一批将领。

    秦能一统天下,除了其国力强盛,名将辈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赵国一直是其主要的对手。而赵国疆域不如楚国,富庶不如齐国,为何能与秦国抗衡数十年,并互有胜负。不得不说,这和赵国出类拔萃的将领素质有极大的关系。

    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好像最早出自南北朝的《千字文》。里面有“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里面的四个人,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了。如果细较名单的话,吴起、乐毅军功卓著,文武兼备,似也是当仁不让。不过“起”字也许已包含了吴起,而乐毅因为千字文“不重一字”的讲究,也就让位于廉颇了。

    这四人之中,白起排在头名,似乎是不太有争议的。

    要说秦自商鞅变法,又吞并巴蜀之地以来,国力已逐步升至七国之首。但优势并非胜势,之前的齐楚魏,国力都曾冠绝诸侯,但也未成大气候。将秦国的优势实实在在的变成胜势的,当属白起。

    白起攻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破楚国国都、长平之战全歼赵军四十五万。这三个随便拿出哪个,四人团都跑不了。白起凡战七十余次,未逢一败。尤其难得的是,白起的重大战役,基本都是歼灭战,给对手的有生力量予以摧毁性的打击。《三国演义》里说张辽威震逍遥津,当地拿他的名号来吓唬小孩。我估计在白起纵横天下的三十余年,山东四国,莫说老百姓,就是文臣武将,也少有不胆战心惊的。

    因为有白起,秦国向东的道路大开,局势从战略相持变成战略进攻,秦国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各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有了商鞅,秦国变强,有了白起,秦国才有了一统天下的可能。

    决定七国最终命运,甚至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势的长平之战,白起只做了最后两个月的主角,前面做了三年铺垫的是廉颇。

    廉颇在四人之中,排名最后,想必争议会比白起首名更少。当初赵王寻策平原君,赵胜说廉颇野战不如白起,但守城应无大碍。应该算是比较客观的评价。廉颇在长平对阵秦将王龁,初期损兵失地,是比较失分的表现。

    但如果就此认为廉颇不过尔尔,那就大错特错了。长平之战赵国输在国力和外交,和军事还真的关系不大。如果白起能有把握拿下廉颇,那秦军早就换帅了,不用等到三年以后。

    白起纵横天下三十六年,放在世界历史里,也算是够长的吧。不过,廉颇的将军生涯,比白起只长不短。廉将军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就作为赵将伐齐了,之后和蔺相如一起,服侍了十七年的赵惠文王,结了又继续服务,陪了赵孝成王二十一年,这就要快四十年了。

    去查查廉将军这四十年的战绩,要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倒也不算是特别夸张。尤其长平大战邯郸之围后,赵国已是气若游丝,燕军四十万倾国来犯,被廉大将军大破之。什么叫挽狂澜于既倒?这就是一个特别恰当的例子。

    权臣猛将,不被猜忌是不可能的。等到赵悼襄王即位,廉颇为赵将近四十年,终于也被逼上大梁。说是被逼也不尽然。廉颇的脾气,豪侠任气,直叙心意。他觉得错了,可以肉袒负荆,上门请罪;他觉得受了大委屈,也可以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反出国门。

    廉颇待在魏国,惦记他的人还是很多。赵王想让他回去,他也想回去,但出了意外;楚王仰慕他的威名,他意兴阑珊的做了楚将。名将思念故乡的表述也与众不同,他不说想念故土,不说思念家人,不追忆军功,只说句“我思用赵人”。在寿春郁郁而终!

    赵国经长平之战,已是元气大伤,廉颇出走大梁,军心士气也是跌至谷底。这么一个无兵无将的群狼环伺之地,似乎随时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很快,赵国的老对手就出手了。不过这个敌人,并非西秦,而是北边的匈奴。匈奴为患中国北境已有数百年,军队以骑兵为主,迅捷无伦,精于骑射,这点上,他们比秦国的精锐步兵军团更为可怕。

    但赵国的军神仍在,甚至比前任更加可怕。雁门关一战,李牧用十余万的步兵,将匈奴十余万的骑兵尽数围歼。匈奴从此远遁,十余年不敢再靠近边境。此后两千年,无论中国对北境取得过多么辉煌的胜利,但与此战相比,总显逊色。

    要知道,后者是举中国之力,前者只是残赵的二流部队。

    秦国也出手了,樊於期在武遂大破赵军,斩首十万。我不知道赵国在二十年里,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五万、邯郸苦撑两年、与周边国家不断作战的情况下,到底还有剩下多少军队?甚至说,到底还剩下多少可征壮丁?这十万将士,基本算是赵国最后的主力部队了吧。估计秦国朝野上下,已是一片的欢腾雀跃,而赵国朝野上下,也只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

    李牧再次创造了奇迹。他率领边境部队驰援。肥之战,秦国军团遭遇团灭,樊於期侥幸逃脱。他不敢回到秦国,只好逃往燕国。在那里,有另一段故事等待着他。

    在国家实力、军队数量、周边环境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李牧一再的击败、击退秦国进攻。我估计秦国君臣都快要发狂了,他们应该被赵国异乎寻常的韧性和战斗力给震慑了。

    之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

    读到李牧,很自然的就会想到韩信,想到岳飞,想到袁崇焕。

    但李牧尤其的让人痛心。韩信毕竟干掉了项羽,岳飞走了,北疆光复无望,但南宋还是延续了一百多年。袁崇焕之死,和大明灭亡,也没有必然联系。

    但李牧死了,赵国就确定灭亡了。邯郸的陷落,距离李牧之死,只有三个月。

    也许我们会天生的同情历史的弱者。比如李牧和白起,同样是冤死(当然程度和起因不同),我们对白起就没有那么多的感触。因为赵国亡了,而秦一统天下。

    而如果,只是如果,李牧不死,后人感怀深切的,也许会是白起。

    四大名将中,王翦和李牧是唯一交过手的。两人对峙了一年多,僵持不下。从两国实力来说,到了这个结果,王翦应该已是输了。

    但王翦最终还是赢了,他不但灭了赵国,还灭了楚国,这个赵国之外唯一的还算硬的骨头。六国灭,王家独居其五,了不得。

    老王打仗很稳,像蟒蛇一样的绞杀对手,只要他取得一点点的优势,对手就很难逃脱。他不会给对方翻盘的任何机会。

    在六国一统的前夕,秦国要的正是这样的将军。王翦替代不了白起,因为在白起的时代,王翦杀伤力没那么强。白起也替代不了王翦,在王翦的时代,要的是收服民众,而不是大加杀戮!

    王翦当然很强,但好像有点收果子的味道。所以在四大名将中,我认为他排在第三。

    困兽犹斗,毕竟击败击垮一个国家,和灭亡一个国家,程度是不一样的。长平之战后白起尚且觉得赵国未到亡国之时,王翦能够顺利灭掉五国,给始皇带来这样稳稳的幸福,强如白起、李牧,也未必能够顺利做到。

    四人的军事生涯都相当漫长,王翦和李牧相对短些,但从成名起,也有十五年的时间。长久的对阵不同对手的战争表现,使得他们的战绩避免了偶然性,显得成色十足。有意思的是,四个人都曾有过抗命之举。只是抗命的后果,截然不同。

    这四位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了。如果要把他们和近现代人物做个比较的话,我的感觉,林彪是近代白起,粟裕是近代李牧,王翦和刘伯承比较匹配,而廉颇,当然是我们的彭大将军!

    2018年5月21日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起、李牧、王翦、廉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vx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