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问题,你最初的阅读快感是什么?这让我回忆起不同阶的段阅读时光。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书,一本书给我带来的快乐远远超过零食和玩具。印象深刻的是家里面有八个书柜,书柜里面有无穷无尽的书。
可能与性格有关,我很少出门更不喜欢和其他人交流,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一本一本的读下去,像打开一个又一个世界的地图,好奇心让我拼凑出某种未知的东西。
阅读的意义
读书只是一件很纯粹很私人的事情,我并不认为它和你喜欢打球、做饭有什么区别,如果说一定要赋予什么意义的话,我愿意引用这段话:
“那些人类最高的价值,真的、善的、美的东西会通过读书融入我们的血液。一旦人的身体里有这三样东西,在现实社会中就不会轻易被世俗的、流行的、暂时的甚至非常糟糕的价值观扭转。”
我最喜欢的人是查理.芒格,过去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喜欢他,直到有一天看到了马占凯老师朋友圈的这段话:
马占凯.jpg
阅读就是那个永无止境的探索世界的真相,用学到的知识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后获得更多的自由的路径,而查理芒格就是我心中那个最好的实践代表——用一天的时间阅读思考,然后用一秒钟做出决定,听起来真的很酷。
小学的时候,属于有什么读什么。
印象最深的有三本书:
第一本是一套连环画版的《三十六计》,记得很清楚,是我爸有一年在外地带给我的礼物,总共六本,翻来覆去的读了很多遍。谋略记得不清,反而是对里面的故事记得很清楚,比如说苦肉计——小孩子总是喜欢图片和故事的。所以,人也不一定是天然的政治动物。
第二本是一套《上下五千年》,总共8本,在当时的我看来,它是如此的巍峨,几乎囊括了这个世界所有的知识。我把这本书放在家里学习后,在课间向同学们提问:比如电视机是谁发明的?
不知道吧,我知道。这背后的虚荣心极大的鼓舞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以至于我反复读了很多遍,又在同学面前把这本书反复讲了好多遍。现在我才明白这不就是费曼学习法吗?人性从来是用来引导而不是克服的。
第三本的书名我已经记不清了,讲的是孙悟空带领众神战胜外星人的故事。现在看来情节是很扯的,当时却极大的拓展了我的想象力和破坏力,我隐约觉得,我们可以突破些什么,我们可以重新制定规则,但具体是什么却说不清。
初中的时候,开始自己买书。
每天中午同学午休的时候,我就和班里面的一个学霸一起去图书室刷书。因为书的数量有限,我们就从每一个书柜的第一本读到最后一本,最浮夸的一次是我借了一本黑格尔的《小逻辑》,到现在我还记得图书管理员看我的眼神——看的懂吗?后来发现果然刷不动,只能是读完每个字,然后默默还回去。
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这么喜欢哲学?除了装深沉的因素,想来是受到了刘墉的影响,他的文章里大段的谈尼采和超人哲学对世界的驱动,仿佛是尼采击了地球一拳才让它转动,仿佛哲学才是定义这个世界的语法。
很多个傍晚,我在顶楼过道的夕阳下,躺在一个装满稻草的麻袋上读书,当时我读了刘墉出版的所有的书、三毛出版的所有书以及说不清的《读者》杂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大概考了第一名,我爸奖励我到书店买书,我是个很不愿意浪费大人钱的小孩,《时间简史》和《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我都看中了,那是一次是个痛苦的抉择。
后来我选择了哈利波特,但我经常想如果那时选择了霍金会不会不一样。
高中的时候,我开始思考。
当时学校对面有一些卖旧书和盗版书的流动书摊,大概是10元一本;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租书,一次大概一天是5毛到1元,根据书的不同类型定价。这里都是我经常流量往返一掷千金的地方。
高中比较自由,以至于我在高四的时候,还读了很多杂书。记忆比较深刻的是《明朝那些事》,书写的很热血,读到古时候那些人为了理想奉献自己的一切,真是尤为的感动,以至于刷理综试卷才能舒缓。
在这里我读了我在那个地方能读到的所有书,鲁迅、九把刀、韩寒、王小波、树上春树、兰陵笑笑生、老子、泰戈尔、路遥、金庸、古龙、傅雷、沈从文等等;站在杂志亭腆着脸看了很多严肃的不严肃的杂志;去了我最喜欢的大学参观,看到了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
当时很喜欢和朋友辩论一些所谓的大事,经常是在去吃饭的路上,边讨论边走向那些地小馆子,在那里我们关心全世界和自己的肚子。当时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国家。
结论是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到底是从顶层去改变我们国家的精英(有点类似现在的和君商学院)?还是从基层幼儿开始做起(类似现在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思路)?当时的答案是前者,现在认为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Do it, Then Fix it(先做,再做中修正)。
大学的时候,开始做减法。
我对大学比较满意的一点就是它的图书馆,修的的确实不错,特别是里面的蓝色单人沙发,把脖子枕在上面很适合睡觉。没课不忙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在里面呆到闭馆。记得有一年生日在图书馆里读了整整一天的书,最后给自己写了一封信聊了聊理想,当时没什么去外面庆祝的概念,感觉看一整天自己喜欢的书就是最大的奖励。
那个时候看的书以历史和商业为主,在学校里面做一些小买卖,能在做的时候去运用就是最大的快乐。记得当时在人人网建了一个相册,读一本就拍照上传一本,这个当时号称中国版Facebook的网站现在彻底的消失了,仿佛不存在一样,连同那些在人人上发布的状态和时光。
也啃了很多晦涩的大部头,比如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等。大四在北京实习的的时候,接触到和君商学院那浩瀚的的书单时,还是很震撼的。后来报名和君,和这个书单也有很大的关系,入学后和很多同学交流不少人和我有同感。
now,按照框架去读
书是读不完的,或者如果不去用,读的速度总赶不上遗忘的速度。去年和维健交流读书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选择健康、情绪、思维、关系、事业和财富六个维度里最好的书去读。
比如健康包括:如何睡眠、如何饮食、如何运动、如何管理精力。每一块对应着一本书,要确保这本书是这个领域最好的。按照这个速度,每个月读两本,一年二十四本,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运用,已然是非常好了。
新东方的创始人王强老师有一个座右铭叫“读书只读一流的书”,他说:“我认为我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和拥抱了世上一流的书。I read, therefore I am! 我读,故我在。”
读书一定要读一流的书,做人一定要做一流的人。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致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