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年轻老师讲授的一节《秋天的雨》,很不错。
一、检查预习。
带拼音读后,强调了轻声、多音字的读法后,特别强调了难认字的多种语境组词、强化,然后去掉拼音读,让字词学习有成效、有层次。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读顺的基础上思考:写了秋天的雨的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后出示全文,标注这些句子为红色,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每段都是第一句,教给学生“总起句”的概念。
这里插一句,学生的视角有时候真的和大人不同:成人马上能get到老师的点,猜出答案,而学生往往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成人关注不到的地方。如:都有“秋天的雨”四个字,昨天另一位老师让学生观察《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描写鱼的句子,学生就发现了句子有长有短。他们没有老师的世故,却往往能发现文字的精妙,发现表达背后的秘妙。
学生朗读后对文章整体有个概念。
三、深入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找到中心句。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学生抓住“清凉和温柔”的特点,是秋雨带来的,指导抓住“轻轻地”读出秋雨的温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抓住颜色。
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同时理解“五彩缤纷”,知道这件联系上下文中的联系下文。扩展理解词语的其他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找近义词(说一说),理解词语的同时进行了积累。
(2)抓住形状。(品析比喻句)
a.银杏叶像一把把扇子。
观察银杏叶图片,与扇子形状相似。
b.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观察枫叶图片,形状不像,为什么那么比喻?(都在传递信息)明白比喻不一定都是形状,只要有相似之处。
c.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为什么田野是金色的海洋?(都一样无边无际)
d.“橘子、柿子你挤我碰等着人们采摘”用比喻来说
强化了比喻的特点,训练了比喻的运用。
(3)抓住动作
a.关注“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
边做动作边想象,然后把想象与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b.为什么要用这些动词?
动词让描写的文字从静止的二维图片变成了生动的三维视频。(这个说法很新鲜!)
四、小结。
听完课我感觉有以下几点:
1.心中有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整节课逻辑清晰,条理清楚,课堂层次非常清楚,由浅入深,丝丝相扣。老师循循善诱,学生紧跟其后,整节课都能看到学生思维被激活,精彩频现,没有形式上的合作学习,但是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挺好!
2.学生读书读得真好。没有小学生的拖音、念经式地读字现象,学生语气处理得很好,轻重、停顿都不错,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出老师平时训练的扎实,并不仅限于公开课的“秀”。
3.心静,才能慢慢成长。这位老师从教不过六七年,其中三四年都是区上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多数老师不认可不参与时参加的,几年时间我们都没有听过她的课,等到她在区上拿过荣誉后,最后才发现,她已经默默成长成一位有思想的骨干语文教师了。
长江后看推前浪,前浪也要加油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