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孩子可以和父母无话不谈吗?我表示怀疑,虽然我见过很多家长得意的告诉我他们的孩子无限的信任他们,但是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种伪装,这大概和我个人的经历有关,在小时候和妈妈的欢声笑语里,我记得我隐藏了我被孤立和校园暴力的狼狈。但是每当有家长这样炫耀的时候我总是不忍心揭穿他们,或者说自认为知道全部真相的我不忍心揭穿,我会温柔的说,这挺好的,表情诚恳,没有一丝怀疑,如果还能给一个坚定的眼神,那我乐意这么做。
但是我今天忽然很像知道,隐瞒的理由。事情的起因是我认识了一个非常喜欢的女孩子,我认识她是因为她和我是老乡,而且她的男朋友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们最近经常谈论的内容,就变成了他的男朋友,就是我的朋友。这个女孩的温暖和优秀让我不自觉的站在她的那边。当她和我说,有些事情她根本不敢让父母知道的时候,坦白讲我内心有一种小骄傲从我遥远的,不知道在哪的地方袭来,但是很快我的同理心会战胜这不太善良的骄傲。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她,应该也会做出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选择吧。
所以隐瞒是为了什么,也许理由是千千万万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绕道信任两个字上面。要说到我和这两个字的缘分,应该要从小时候的夏利营说起。记忆里,那是我离我自己最近的时候,之前没有了,之后我和我自己开始隔阂了。我从小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至少我的老师都没有这么说过。所以理所当然的,那些所谓的夸赞都会被我听成是善意的恭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得夸了吗?”这些很多很多的赞美中,我尤其记得“语言表达能力强”因为,或许他们真的说对了。我记得那天晚上在一个开着暖色灯光的教室里,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回忆里那天就好像笼罩在阳光做成的沙里。那天我们讨论信任,留着短发的年轻女老师问,信任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的抢答。当然我更愿意称之为是七嘴八舌的猜。那个时候的孩子,哪里能知道信任是什么,我记得当时答案越来越长,加上孩子思想的天马行空,答案变的越来越离谱。我其实很想回忆起那天同学说过的每一句话,可惜我做不到了,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的更是及其有限,在那个我也想急于猜到正确答案的当下,对于同学的侃侃而谈,我只能记得被我认为是荒唐的只言片语。我指甲在手上来回的抠着,踌躇着要不要举手,因为我想出的答案,比起同学的高谈阔论,简直短的可怜。就在老师要公布答案的时候,我举手了,我小心的接过麦克风,之后我有几秒钟的失忆,我不记得自己的声音是坚定还是怯懦,是洪亮还是低沉,有或者是温婉和尖酸。但我不会忘记的是,在我说完:“我觉得信任就是相信别人,相信自己的时候。”老师说:“这是今天的标准答案,恭喜这位同学,给她所在的2组加3分。”我坐下来安抚砰砰乱跳的心。好像没有为此得意和喜悦。
这个答案真的正确吗?今天的我不完全否定,同理也不完全肯定。(此处无限烦感我的跳跃性思维)但是今天的我想给出一个或许也不是完全正确的答案,叫做:信任就是,我的安全感在那里。安全感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变得流行的,大概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我认为这个词矫情无比。但是就字面意思来说,这是个好词。就信任而言,一定是建立在一个没有危险和威胁的基础上。
信任永远不是一场豪赌,尽管有时会变成情侣猜疑的说辞,不法商家诈骗的牌坊和朋友背叛的保护伞。但是我们信任的,永远是我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就像是狗狗在家里会对着主人露出肚皮,这是因为安全。父母没有及时回复消息,也不会惴惴不安,这也是一种安全。把钱借给可靠的朋友,这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如果细说,择校,恋爱,选择公司都是安全感前提下的信任。小时候那些课本上走下来的字变得生动而具体,是成长奇妙的旅程
所以我不相信孩子和父母之间真的无话不谈,当然不排除是我的孤陋寡闻,我想起《偷影子的人》里面的一句话:“有的大人长大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但我不认为不说就是什么天大的了不起的事情,也许有的时候,隐瞒恰恰是因为血浓于水的纽带,关心则乱。就像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和父母说过我被霸凌,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爆发,会为我出面解决问题,而这样让我觉得很不安全,这样的不安全来自两方面。第一,是我的弱小给父母蒙羞的自责和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质疑。第二,是我也会恐惧同学之后的孤立和报复,因为父母不可能永远在我身边。
我想起李笑来老师的观点是,说不清楚,教不会,一定是教那个人的问题。对于观点我无比赞同,把它嫁接到信任这件事情上来说,当一个人对我们隐瞒或者说谎,真的不一定都是对方的错,更有可能是,作为接受信息并且要做出反应的我们并没有给别人对我们实话实说的条件和安全地带。是小心谨慎,或者是暴跳如雷,也或者是噤若寒蝉,击垮了人与人之间可怜的信任。可是有时事件本身的残忍,也并不无辜。
最后,拿某个人和我分开时说的一句话来结尾:“我知道你有很多不开心,其实每个人都很难,要多和妈妈交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我不认同,因为我想听到的是:“我知道你有很多不开心,其实每个人都很难。但是,面对这些,其实我们可以,足够温情,全力以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