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故事: 49岁母亲和23岁儿子同时考上研究生,“谢谢你来了”节目组邀请他们为大家分享这份喜悦。
灯光下,母亲幸福,儿子自豪。母子同台,彼此辉映,成为令人羡慕、给人启发的榜样。
主持人涂磊问起母亲考研的初衷,她说自己想得很简单,就是怕儿子半途而废,想要陪儿子走过这段艰难的旅程。
儿子呢?起初一点都不相信母亲能考上,甚至断言,母亲英语最多考30分。
母亲最终用行动证明了勤奋的力量,也成功地助力儿子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在这之前,母亲已经通过成人高考进入了清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升本班学习,目的就是想激励儿子朝清华这个目标奋进。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位家庭教育专家的话: “陪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深以为是。
许多人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办法用尽,道理讲遍,孩子却油盐不进,甚至越发逆反,状况堪忧。
其实,要让孩子改变,家长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用自己努力上进认真生活的状态激励孩子。
也不一定非要和节目中的母亲一样都去考研究生,毕竟考学这个事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而陪孩子成长却有很多方式,不见得非要与孩子做一样的事。
其实,家长做好了自己,也就给孩子做好了榜样。以身作则,活出自己的精彩,同样可以给孩子以正能量的影响。
我的表弟,是一位80后爸爸,为了让儿子放下手机好好学习,他放下之前说教批评的方式,转而听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从改变自己做起,让儿子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之前的他,也是回家就躺沙发上玩手机,儿子自然效仿。下决心改变后,他每天无论下班多晚,都坚持读书一小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
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家里的气氛比之前祥和了许多。不再责备孩子,孩子却越来越听话。不再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却逐渐放下了手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孩子争气,家长就得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给孩子做好表率。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有的家长整天打麻将不着家的,人家孩子不是照样考上了名牌大学?
不得不说,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个例,但是那样的侥幸会有多大概率降临到你家孩子身上?
再说,就单凭这些个例,你就认为孩子学习好坏跟父母家庭的环境没有关系?
是不是有些逃避责任呢?如此,你还能怪孩子玩手机不学习?
为了孩子,还是多一份用心吧!而这份用心,其实就是做好自己。只有你做好了,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