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明朝300多年的历史在一个个的文字中复苏,我仿佛走进了作者的梦里,遇见了围炉而坐,侃侃而谈的众多古人。其中最让我敬佩的,不是九五至尊的帝王,不一人之下的将相,而是一个坐牢三年,一心求死的人。
因为害怕死后身体与灵魂无处安放,一直以来人们对死亡心存敬畏和恐惧。可是这个世上,有一种人,他活着,只求一死。他用自己的死撕开了黑暗世界的一个口子,唤醒了沉睡其间的人们。
一封奏疏起波澜
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有一封题为《请诛贼臣疏》,内容是关于严嵩的十大罪状,写这封奏疏的人就是不怕死的杨继盛。
明嘉靖年间,大臣之间互相弹劾是司空见惯的事,弹劾后改了就是,不会有什么太严重的后果。只有一种弹劾,会让被弹劾人闻风丧胆,瑟瑟发抖,这种弹劾,叫死核。
被弹劾的人犯的罪状十分严重,不死不足以平民愤,弹劾的人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也只有以死谢罪。而被弹劾的人往往城府颇深,精明过人且权势滔天,弹劾的人需忍受轮番审讯和锦衣卫的廷杖,还可能会赔上身家性命。
杨继盛对死核很了解。在写这封奏疏之前,他已经斋戒了三天。当这封奏疏由内阁转交给皇帝时,杨继盛再也没有投靠严党的可能,从此远离荣华富贵,也必将成为不朽的英雄。
事情发展很快。首先,严嵩知道了奏疏的内容。他有点懵,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之前提拔了杨继盛,他却以这种方式对待自己。很快,他变得恐惧,恐惧皇帝知道真相后会要了自己的命。接着,内阁次辅徐阶知道了内容。他佩服杨继盛的勇气,随即又担心自己的安危,在国子监,他是杨继盛的老师。再然后,严嵩的儿子知道了内容,他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安慰老爹不必害怕,因为奏疏里涉及了皇帝的两个儿子,也许是他们指使杨继盛逼宫才这么做的。
此时的杨继盛,勇敢无畏,他把生命化作一柄已经出鞘的利剑,剑指把持朝政的严党。
铁骨铮铮坚如磐
杨继盛的那封奏疏递到皇帝手里后,后果紧接着就来了,他被投入了诏狱。主管诏狱的是陆炳,尽管他不敢和严嵩明目张胆的对抗,但还保有仅存的良知。他先后接见了严世蕃和徐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刚开始,因为陆炳的授意,看守没有为难杨继盛,可是严嵩是不会放过杨继盛的。他被拖了出去,接受廷杖一百的处罚。廷杖,是朱元璋当皇帝时留下的制度,由锦衣卫拿着大板子,在朝堂之上打受刑者的屁股,据说,六十廷杖就会一命呜呼。
有人偷偷递给杨继盛一个可以起到镇痛作用的蛇胆,杨继盛说出了流传千古的一句话:“椒山有胆,何用蚺蛇哉?”也许是陆炳起了一点作用,也许是杨继盛身体很好,受了一百廷杖的杨继盛没有死在当场。虽然捡了条命,他的身体还是受到了严重损害。他被人拖着投入民监,那里蚊蝇滋生,蟑螂老鼠横行,条件非常恶劣。
就是在这个监狱里,杨继盛又干出了一件震惊后世的事——给自己动手术,刮掉腐肉。那天,他向看守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看守帮他提一盏灯,照个亮,方便自己用一个破碗片刮掉腿上腐烂的肉和大腿上的筋膜。看守提着灯,看着眼前这个镇定自若的男人,听着碗片与骨头的摩擦声,吓得魂飞魄散,双手颤抖。
提灯的看守想到了关公刮骨疗毒,可他没有见过关公,而眼前的人,他所做的事,是真实发生在眼前的。突然,摩擦声停了,他耳边响起了杨继盛冷静的声音,“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杨继盛钢铁般的意志锻造出了他钢铁般的筋骨,这样的铮铮铁骨,每敲击一次,都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忠魂补天照千古
尽管环境恶劣,生命奄奄一息,杨继盛在仁人志士的奔走帮助下,还是在监狱里活了三年。
这三年,严嵩日日提心吊胆。他回想起之前杨继盛弹劾仇栾的事。仇栾没什么真本事,属于滥竽充数型。因为袭爵和皇帝宠爱,仇栾混成了大将军,就连严嵩也不放在眼里。他打仗不在行,就提出开放马市解决边患,结果让大明利益严重受损。
杨继盛忠诚直谏,上疏弹劾风头正劲的仇栾。不出意外,他被贬到了偏远的狄道。三年后,皇帝想起了他,加上严嵩误以为杨继盛是自己人,杨继盛开始了升迁之路,一年连升四级,从狄道的一个七品小官,升任至京城的五品官,还是管理武将升降的肥缺。
杨继盛的举动本是坚守初心,却让自作多情的严嵩误以为是杨继盛在纳投名状,根本没想到朝堂之上,还会有不怕他的人,还会有不为利益所动的人。
那封奏疏让严嵩快速认清了形势,他认为杨继盛非死不可。三年后,他终于等到了一个置杨继盛死地的机会。他在干儿子送来的一封论罪奏疏上,悄悄填上了杨继盛的名字。
果然嘉靖帝大怒,杨继盛被判死刑。
行刑当天,他高声吟诵了两首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有人认为,这两首诗,杨继盛分别献给了历史和现实。他凭借可以补天的忠魂,光耀古今。
英雄故事永流传
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杨继盛就出生在直隶蓉城,今河北雄安新区北河照村。
他七岁丧母,受到继母虐待。他家庭贫困,小小年纪就要出去放牛。他渴望读书,在私塾外听了六年,一举考上秀才。他是国子监最穷最努力的学生,三十一岁考中进士。当然他与一同参加科举的张居正、李春芳、王世贞相比,他似乎太过默默无闻,但是他用大公无私的精神,书写出了自己的,以及大明的历史,去世的时候年仅四十岁。
1567年,隆庆帝登基,追赠杨继盛太常少卿,谥号“忠愍”。1656年,顺治帝表彰杨继盛公忠体国、直言上谏的精神,号召百官向他学习。1879年,京剧《打严嵩》上演;2014年,纪念杨继盛的保定旌忠祠,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而如今,英雄的故事还在流传。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杨继盛经历宦海浮沉而不忘初心;身处残酷逆境而不改其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把这样的精神称为勇气。
我们都终将离开这个世界,希望能够在离开前,也能够找到我们内心为之不变的东西,找到为之奋斗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