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自己都这么大了,已经独立工作,自己赚钱自己花,回到家还是会被父母各种挑刺,引发各种不快?
为什么只要提换工作,父母就会不理缘由,不听解释,各种冷嘲热讽?
为什么自己想要打拼一把,不畏风险,却被父母以要稳定为由,各种甚至挖苦打击?
已经成年的人,立足于社会的人,为什么父母并不选择相信自己,而是各种怀疑?
亲人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惨剧?
1
最近有人来提问说,好难受,自己在努力工作和学习,但是在原公司没机会,所以想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机会,换工作,刚跟父母讲出来想法,就被一阵痛批,否认自己的选择,并坚持稳定最好。
为什么父母不理解人,还要各种挑刺和讽刺,这还是一家人吗?
其实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想当年我第一份工作要换的时候,父母也是极力在电话的那头阻止的,各种理由都会有,就是不听我解释我的实际情况。
连马云都说,自己当年一直被父亲挑毛病,直到自己把阿里巴巴做出足够大的成绩了,这种事情才逐渐消失了。
可见,虽然天下的父母各不相同,但是在批自己孩子的这件事情上,大多都是相通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
这就先要从一个人小时讲起。
当一个人还在成长,还是未成年的时候,因为生理成长没有成熟,认知和实践经验的有着重大的缺陷,所以父母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指导的角色。
在指导的过程中,父母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子女,并依照自己的标准,甚至高于自己的标准(望子成龙嘛)来要求子女。
指导就成了,父母要女子按自己说的去做,用父母的标准来衡量对错,这个阶段,子女就好比父母的器官延伸,依附于父母而行动。
在未成年的阶段,有十多年的指导过程,父母也成习惯了。
习惯了指正子女的缺点,并要求改正和优化,以便变的更好,甚至要变得跟父母想象中的那样好。
在这个阶段,子女的独立意识还只是在萌芽中,并无太多的反抗。
所以家庭相对和睦。
在这个过程中,从父母的立场来看,也是希望子女更好,以后更厉害,是处于“爱”。
3
但是当一个人成年了,走上了社会,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从依附的关系,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关系。
一个人远离了父母,走向了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开始适应了下来。
独立面对生活,独立面对工作,要会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要会跟同事们打好关系,获得领导的赞赏,了解职场的规则,市场的规则,然后发挥个人的价值。
个人有现实的各种作用,都会加强个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因为年轻的强项就是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可塑性强,会在社会的潮流中,冲在最前端,了解最新的事物和变化,积极向上,努力拼搏。
作为独立的个体,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形成了个人的独立系统,并紧跟时代和现实,紧跟发展需求。
而作为大部分父母,在儿女走向社会独立之后,其实已经很少学习,很少再去适应社会新的发展了,说白了,就是系统不更新了。
或者小部分父母在学习,但是在思路和方法论上,跟子女的系统差别很大,就好比虽然更新系统,但是父母是windows系统,子女却是mac os。
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社会经验和认知,有着自己的独立的生存和发展系统的个人,再去跟父母讨论同一个问题,因为大家的依据的个人系统立足点不同,分析和看法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不会相同。
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4
矛盾产生其实还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矛盾产生了之后,父母的反应。
本来父母和子女已经是独立的人了,遇到分歧,那么应该是各自做各自的主,自己对自己负责。
但是父母这个时候并没有认清这样的独立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用着以前的老关系——依附关系本质。
父母的批评,甚至嘲讽,本质上是要子女听自己的,解决问题按自己的方法和标准办事,但是作为独立的个人自然不愿意听。
父母无力,感情受挫,想要强调自己的以前的威严、权力、地位等等,以此来达到对子女的干涉。
这就有了甚至挖苦和打击。
5
要问父母真的还爱自己吗?
是的,还是爱的,最起码初衷是为了自己好,想要子女变得更好,所以想给建议,只是最后情绪被激发。
两个不相同的思路和标准差异化有多大?为什么父母甚至会情绪失控?
《西游记》里面有一节是《三打白骨精》,作为观众肯定是会想,唐僧怎么这么眼瞎啊,明明是妖怪,偏偏要怪孙悟空。
但是站在唐僧的角度来看,一边是自己亲眼所见,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明明告诉自己,这就是活生生的人嘛!再看另外一面,是一个毛脸的猴子,还有过犯罪记录,各种惹事,还不听自己的话,经常跟自己意见相反。
这个时候是你你也看不惯猴子啊,想打猴子,想念紧箍咒教训人。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父母的失控,虽然不接受。
6
好了,现在到了要怎么解决了。
跟父母讲理,没有同样的道理,就根本没法讲,父母还有天然的道德权力。
讲感情,打感情牌?父母也不见得不会用。
冷处理过于理性,除非是非常有原则性的问题。
最后就剩下了善意的谎言。
比如,不要随便把自己的重大决策告诉父母,自己独立扛着,等到以后变好了,再去报喜。
具体看实际情况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