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接近尾声了,今天看看稀缺原则是怎么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读完感觉,这些影响力原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是无孔不入呀!
今天这个稀缺原则更是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用切斯特顿的一句话“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物以稀为贵,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各类收藏家——不管是收藏棒球卡的,还是收藏古董的,都很清楚稀缺原理在决定物品价值上的影响力。如果一样东西少见,或越来越少见,那它就更贵重,规律就是这样。最能说明稀缺性在收藏市场重要地位的,是一种叫“珍贵的错误”现象。有时候,瑕疵品—模糊的邮票、冲压过重的硬币的价值最高,故此,倘若一张邮票上的乔治·华盛顿是三只眼,那么,虽然这在解剖学上不正确,在美学上也缺乏吸引力,但会备受藏家追捧。讽刺的地方就在这儿: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人们还有一种逆反心理,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论的核心。
儿童心理学家把这种倾向追溯到了两岁——一家长们早就晓得有这个问题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可怕的两岁”。大多数家长都可以证明,自己的孩子在这一时期有着更多的逆反行为。
为什么逆反心理会出现在两岁的时候呢?或许答案跟这一时期大多数孩子经历的一种关键变化有关。到了这个年纪,他们才首次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他们不再把自己仅仅视为社会环境的延伸,而是把自己视为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个体。伴随这种自主意识的发展,自由的概念也形成了。独立的个体应当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刚刚发现这一点的孩子,迫切想要探索这种选择余地的深度和广度。故此,看到两岁的小孩总是跟我们对着干,我们其实没必要惊讶,也不必烦恼。他们正在体验一件最令人兴奋的事情:他们是独立的人类个体。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有那么多有关选择、权利和控制的关键问题要去问,要去答。将他们力争自由、反抗限制的倾向,理解成对信息的求索恐怕是最合适的。测试过自由的极限在哪里(顺便也测试了父母有多大的耐心),孩子们就能弄明白,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又有哪些地方必须受控于人。
明智的父母最好尽力提供前后高度一致的信息。
对两岁的孩子和十几岁的青少年而言,逆反心理贯穿多种体验和经历,而且总是狂躁有力的。
最能说明家长施压造成青少年反叛的例子,大概要数所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了。大家都知道,罗密欧·蒙太古与朱丽叶·凯普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两人相爱,两个家族却是世仇。为了反抗父母拆散他们的企图,他们双双自杀殉情,用这种最极端的悲剧方式来声张自由意志。
这对年轻人感情和行为的强烈程度,一直让该剧的观众迷惑不解。他们这么年轻,怎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展出非同一般的浓烈感情呢?浪漫的人或许会说他们之间是一种少有的理想爱情。可社会学家大概会说,这是父母的干涉及其带来的逆反心理所致。兴许罗密欧和朱丽叶最初的感情并没有强烈到能超越家人设置的重重障碍的地步。相反,正是因为这些障碍的存在,它才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要是听凭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短暂的冲动罢了。
自由这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父母随随便便地许诺、设定规矩,有可能无意中给了孩子一些自由,之后再想夺走这些自由的话,孩子们必然会反抗不休。
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理强的孩子。
还有两点也比较重要: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来看看发生在美国广播公司(ABC)副总裁,后来又执掌了派拉蒙电影公司和福克斯电视网的巴里·迪勒( Barry Diller,见图7-5)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吧!
1973年,迪勒在ABC负责黄金时段的节目,他做了一个非同凡响的购决策:答应为电影《海神号历险记》( The Poseidon Adventure)支付330万美元的一次性电视播放费。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有史以来一次性电视播放费的最高纪录—《巴顿将军》的200万美元。事实上,这笔钱高得太过离谱,ABC电视台估计要亏100万美元。
一个像迪勒这样经验丰富又老到的商人,怎么会做一笔铁定会亏100万美元的生意呢?
答案恐怕藏在这笔交易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上:这是电影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把播映权卖给电视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从来没有这样被迫争夺一项稀缺资源。
迪勒的对手,时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总裁的罗伯特·伍德的评论更是发人深省。在拍卖中,他几乎失去理智开出比ABC和美国广播公司(NBC)更高的价钱:
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很理性。我们先就电影能带给我们的利润定好了价格,再在这上面留出了一点回旋的余地。
之后拍卖开始了。ABC开出了200万美元,我还以240万美元。ABC提高到280万美元。这时候我们的脑袋都发起热来,我就像是失去了理智一样,不断开出高价投标。最后,我把价格抬到了320万美元。这时候,我内心冒出一个声音:“老天爷!万一是我中了标我该怎么办呀?”还好,ABC的出价最终高过了我,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件事很有教育意义。在碰到稀缺资源加竞争的魔鬼组合时,务必小心谨慎。
最后总结一下:
我们如何拒绝稀缺给我们的压力?首先,要先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如果在当下的环境里,过于激烈,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我们还要记得:稀缺的东西并不是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不管是家长教育孩子、还是领导管理一个公司,都尽量避开“逆反心理”的怪圈,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言行一致,规章制度前后一致。
稀缺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