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才能变得更强大?
海明威曾说过:任何一篇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而在海明威的所有作品之中,《永别了,武器》这一著作结尾部分的写作过程最能印证他说的这句话。其中在最后几页有一个段落,海明威修改了大约有47次之多。这一段讲的是主角弗杰克·亨利 (Frederic Henry)妻子难产而死,剩下的孩子也因呼吸困难无法救治,这突然发生的悲剧让弗杰克痛苦万分。海明威在书中这样写道:“这世界会打击每一个人,但经历过后,很多人会在受伤的地方变得更强壮。”
是啊,这世界会打击我们,会打击每一个人,这世界总是在打击我们并且会一直这样继续下去。问题在于:我们只是无力地抵抗和挣扎吗?或者我们选择接受这个不可改变的现实,让受伤的地方变得更为强壮?
那些不曾遭受打击的人就没有学习和长进,也就无法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变得更为强大。在日本有一种名为“金缮”的传统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金缮大师们用金修复破损的盘子、杯子和碗的裂缝。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工艺形式的诞生就是为了将破裂、有伤痕的物品转变为有美感的艺术品。我们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对于发生的一切裂痕或打击,我们都可以将它变得更有美感、更强大。
对你的人生具有改变意义的是哪本书?
从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也改变了我整个人生的轨迹。每当我遇到一位成功人士或者是我十分敬重的人,我都会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对你的人生具有改变意义的是哪本书?”然后我会去读那本书。(例如,在大学期间,我很幸运遇到了Dr. Drew On Call节目的主持人Drew Pinsky,也正是因为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领我走上了斯多葛主义的道路。)
如果一本书对于他人的人生具有改变意义,那无论这本书是关于什么主题,或是属于何种风格,很有可能都值得一读。我热爱读书,也非常渴望能读到美国知名作家、经济学家Tyler Cowen所说的“震感书籍”,也就是那些具有震撼、冲击作用的书籍,那些能让你以往的习惯思维产生动摇和颠覆的书籍。但与此同时我也有一种无力感,因为优秀的书籍那么多,但我的时间却有限,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本书对于他人的人生具有改变意义,那这本书很有可能值得一读。如果这本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那这本书对我至少具有帮助作用。所以,直到今天我也一直在践行这一习惯,向你所欣赏、你所仰慕的那些人请教,询问他们的书单和学习途径,没有什么比这更好、更快捷的方法了。
愤怒会让事情变好吗?
你向他们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指示,但他们无视你的指导,而由此产生的后果还需要让你来承担。你开起车来谦让有礼,然而还是遇到有人冲你鸣笛,恶意挑衅。整个假期你对你的孩子说了不下五十遍做好家庭作业,然而到了开学的前一晚,他却开始抱怨,说自己需要帮助才能做完。
以上这些都是很容易令人感到沮丧,感到愤怒的场景,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人之常情”却并非意味着这是一件好事。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一书中写道:“愤怒所产生的后果,比引起我们愤怒这一情绪事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愤怒几乎总是让事情变得更糟,可以说毫无例外。愤怒能够使危害进一步加剧,它可以让本来就糟糕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愤怒的情绪对你的心脏不利,对你的思想不利,对你周围的人不利,所以尽量让自己远离愤怒的情绪。
我是选择善良还是“聪明”?
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小时候曾在广播中听到一则关于禁止吸烟的公告,其中讲到每抽一支烟会减少多少的寿命。贝佐斯的祖父母都是烟民,一天,他故作成熟地想要展示自己最新获得的信息,于是便一脸自豪地的对他的祖母说:“祖母,您的寿命(由于吸烟)已经缩短了九年!”
可想而知,他的祖母听到这些话之后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贝佐斯的祖父把他叫到一边,对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为贝佐斯一生所信奉的原则。他的祖父是这样说的,“杰夫,未来有一天,你会明白,保持善良比聪明要难得多。”
在当下的社会,似乎存在这样一种危险的现象,那就是许多人认为只要他们保持正确就相当于站在了制高点,拥有了居高临下的视角,它可以让你不必再费心去说服别人或者是保持礼貌。但仅仅只是正确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善良的人,需要愿意花时间去理解那些同他们有着不同想法并愿意费心去说服对方的人。我们需要尊重他人,需要少一点羞辱,多一点谦逊。
不妨从自身做起,不要让那些刻薄、抖机灵的话语从你的嘴里说出,代之以尊重、耐心和友善的态度。
这能否让我更接近我的理想生活?
我发现许多人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他们总是在努力向着自己理想的生活前进,但却不会尝试去将这样理想的生活融入到当下每一天。人们似乎总是认为他们必须先过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在某个遥远的未来,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先需要赚大钱或是先让自己有名气,然后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于是,似乎每一个人都专注于去实现那个重大的目标,但是我认为在这之前,我们最好先想清楚自己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然后,在面临每一次机会、每一个选择之时,你都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机会或选择会让我离我的理想生活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接受纽约的这份工作可以让你赚到很多钱……但是却是以延迟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为代价?开车穿过整个城市去接受一个电视采访看上去很不错对吧?是这样,但这可能会耗费大量本可以用在实际工作上的时间,而且这种满足虚荣的举动能给你带来多大的投资收益呢?
如果你知道自己理想中的每日生活是什么样,那你就可以明确区分哪些事必须去做,哪些事可做可不做。面对众多选择,我们总会纠结,总会迟疑,所以先问自己这个问题应该会让我们更快、更正确地做出选择。
这会妨碍我践行正直、节制、明智的行事方式吗?
在当下网络和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被公开之后、接受众人的“检视”会引发各种不同的声音。但是,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后(在我们身上发生任何的事情时),我们应该想的问题不是,“这公平吗?”“这到底是谁的错?”或者“我怎样才能从中恢复过来?”。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思考斯多葛主义者会反复问自己的那个问题:这会妨碍我成为一个好人吗?这会影响到我的人格吗?
我相信,你会发现,超过99%的时间,你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这就意味着你完全知道自己应该对这样的事给出怎样的反应,你会继续坚持下去,恪守美德,坚持你为自己所设定的那些标准。正如马可·奥勒留所说的那样:“只要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其它就都无所谓了。”没有什么可以成为你恪守基本美德的阻碍,表面的质疑和无意义的苛责并不会对你产生实际的损害。
即便是你在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也没有关系,即便他们并没有欣赏你所做出的牺牲也没有关系,你将会因此而受到批评或指责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是对的,那就没关系。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你坚持下去。
我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想法?
每个人似乎都有这样的童年回忆,他们刚刚收到了自己很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一件新衬衣,可能是一个新玩具,也可能是他们刚理了自认为很酷的发型,他们这样出现在学校里……结果收到的只有无情的嬉笑和嘲讽。于是,许许多多的垃圾桶被这样的玩具和衬衫所填满。2000年前,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便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道:“相比对其他人的感情,我们都更爱自己,但是比起在意自己的看法,我们都更在意他人的想法。每念及于此,总让我感到费解。”
我们原本以自己的工作成果为傲,但是我们那个吹毛求疵的上司却总是流露出不满。我们原本为某一本书、电影或者是即将发布的产品感到兴奋,直到我们读到了评论家给出的负面评价。我们原本感觉自己健身有所成效,但是某个讨厌的路人发表了否定的言论。我们相信他们胜过相信自己,看到他人的反应、听到他人的评价让我们感到痛苦。
这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好的或者说什么是重要的,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标准,坚定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因为这是我们需要用以来评估现实的东西。至于其他人的看法?就让它们随风去吧,我们无需再去关注他人的看法。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其实他们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让他们来决定我们的自我价值呢?
我们的生活价值不应该由他们来判断,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如果我说“不”会怎样?
对他人说“不”、拒绝他人可能是最难的一件事。对于他人发出的邀约、请求,我们或是自己感觉有责任去做,或是出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或是出于贪婪或虚荣心,或是害怕对方失望。无论怎样,我们几乎总是会不假思索的表示接受。
罗马哲学家塞内卡(Seneca)曾表示,即便将历史长河里所有的天才人物都聚到一起,也没人能够解释得了我们与时间之间那令人困惑的关系。他这样写道:“我们将一点点财产和金钱都看得很紧,但却任由自己浪费大把的时间。其实时间才是唯一值得我们表现出‘吝啬’的对象。”
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想一想自己真正要付出的是什么,答案通常是你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许多时候换来的往往是你根本不想要的东西。因此,面对每一个邀约,每一个请求,面对那些那些对你说着“就占用你一点点时间”的人,先问自己一句:如果我说“不”会怎样?如果答案是“我会更快乐”或者是“没人会在乎”,那你当然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这是只有我能做的事情吗?
PayPal创始人的Peter Thiel曾说过“失败者才谈竞争”,而两千年以前,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也曾打趣说道:“如果你只参加胜负由你定义的比赛,那你就可以战无不胜。”
如果你开的是镇上第40家印度餐厅、开设的是这个平台第4000个关于健康信息科普的播客、或者是第400万位人生教练,那你是否成功其实取决于在你掌控之外的很多因素。取胜的余地很小,战利品分散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也就是说你的幸福建立在一场艰难的比赛基础之上。
那如果你不是在华尔街上班,会有人乐于取代你的工作吗?可能会有,但如果你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家乡建设的相关工作呢?也许除了你之外,没有人愿意去做。或者可能许多人都会用哗众取宠的标题来吸引眼球,但只有你可以说些肺腑之言。
无论是爱比克泰德还是Peter Thiel,明智的人知道真正的竞争存在于原创与模仿之间。因此,在你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无论是创立一家企业还是设立一个创意项目的时候,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是只有我才能做的事情吗?
是“役物”,还是“役于物”?
“要小心不要让你所拥有的东西最终吞噬掉你”,这是用于反对物质至上的一句话。《荀子·修身》中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即君子可以控制对物质的追求,而小人只能被物质所左右。
每当你考虑要买什么东西时,先问问自己,拥有这样物品会让你获取更多的自由还是会进一步降低你所拥有的自由?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考虑:拥有这一物品之后会伴随而来什么隐性义务?拥有这一物品后它会占据我多少的时间?它会对我产生怎样的改变?
用这种新的视角去审视你所拥有的财产和特权,确保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进行准确、诚实的评估。确保它们处于你的掌控之中,确保你所购买的物品、你所做的事情是为你服务,而不是你为它们服务。
我们遇到的这个人是在扮演什么角色?
马可·奥勒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见识到别人的无耻时,问自己:这个世界可能没有无耻之徒吗?”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肯定会有无耻的人存在,而你所遇到的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对于“感激”一词,爱比克泰德喜欢用“eucharistos”来表示,意为“看到”整个“画面”。他说:“如果你具备两种特质,就很容易去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接受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一是对于所发生的每件事情有一个完整的观察视角,其二则是感激之情。”
这样一想许多事情便变得豁然开朗了。那些我们遇到的顽固、懒惰或者令人讨厌的人,他们只是扮演着这世界分配给他们的角色而已(甚至可能都不是他们自己喜欢的角色)。同样,我们遇到的那些邪恶、愚蠢、不幸或者郁郁寡欢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让自己的眼睛“看到”整个“画面”,那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与他们产生共情。这也可以让我们随时记得自己的角色,提醒自己不要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
我要做些什么才能提高自己?
巴西柔术讲究每天的目标都应该是对某个特定领域进行提升和改善,因为他们在对战时,唯一所要专注寻找的就是对手的弱点。如果他做不到每天学习、练习以及进行自我提升,如果他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做不到不停地问自己哪里还可以变得更好,他就会被打败。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和改善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
那对于我们其他人来说,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难道不是在为某件事情而“作战”吗?只有我们才有目标和抱负吗?每天早上醒来,不妨花一点时间问自己:“我今天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自己?”
极具传奇色彩的MMA综合格斗高手Frank Shamrock曾说过:“(让自己)始终保持学生的心态。”去看一本自己并不熟悉的话题领域的书籍,让自己置身于一个你对该领域知识只能算是初级新手辈分的房间内。当下科技的发展大幅消除了学习的障碍,我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从未如此宽广而又如此边界。不断提升自己,这不需要任何理由。
有哪些“负担”是我可以放手的?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伤口,都有怨恨和不满。我们曾被误解,曾被他人中伤,曾陷入落魄。问题在于:我们要一直带着这些“伤口”走下去吗?对其中一些感到释然,让它们随风而去是不是更好?是不是会让我们的肩头不再那么沉重?
事实上,对于我们心怀不满的那些事,我们自己也未必能做的多好。我们不喜欢某个人,因为他说过的话伤害了你,但是我们难道忘了自己也曾说过很多残酷、无情的话吗?我们感觉到被父母伤害,感觉到自己不被理解,但我们自己难道就是完美的父母吗?
在人生的路途之中,每一天,我们都应该停下来花几分钟时间考虑一下自己都背负了怎样的行李,考虑一下有些行李是否要继续背负下去。不可否认,有一些我们确实还需要背负下去,我们可能还没做好放手的准备,伤口仍然没有愈合,我们仍然太脆弱。但是也有许多我们可以选择放手,我们可以选择原谅,选择遗忘,然后继续前进。
结语
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所有问题,但这是一个开始。尝试问自己这些问题,尝试回答。你可能并不会总是想到正确的答案,可能并不能得到其他人的理解,但重要的是,你会坚持正直、果敢和明智的行事风格,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