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道德经 . 第七十二章》
因为圣人了解自己而不显扬自己,爱惜自己而不抬高自己。所以舍去后者而采取前者。
在老子的心目中,圣人是指古代有道的统治者。在本章老子再次强调圣人的修养是自知与自爱,自知而不张扬,自爱兼具谦和。
人生最难之事“莫若自知”。在道家看来,人生最为核心的知是“尊道而贵德”,即通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而通达“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说的通俗一些,自知是建立在置身万物之间,静心观察体验,才有机会悟得万物的返回之道。这里的返回于人生而言,则是回归到知晓个人内在天性与禀赋上,即自知的启明。没有了自知人就如水中浮萍,没有根系,若空中浮云,漫无目的。
唐代明将郭震有一首名为《云》的小诗,“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作者说,云彩在虚空中聚来散去,我倚着竹杖悠然而观,这些云彩不知道自己是漂浮无根之物,却虚张声势弄出各种姿态来遮住皓月明星。
是啊,如果失去了自我觉知,不就像那空中的浮云,飘来飘去故弄姿态,却始终不了解自己真实的样子,也就不会知晓自己将抵达的终极家园。
由此看见,在老子看来,“自见与自贵”即张扬与虚浮均是不自知的表现,而真正的自知者是懂得自爱与自谦的。
《论语》有言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意思是说,君子舒泰安详而自若,因为拥有了自知,一切向内求内观而自谦,并非依靠外在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所以没有必要粉饰或者炫耀自己,小人则刚好相反。
由此而感,本章给予家庭教育中的启示,首先是注重培养自知,要帮助孩童培养自我意识,注重自我觉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始终清晰自己的成长方向,莫做那水中的浮萍,飘荡总无根。
第二,是始终恪守谦和,生命真正的安然是一直行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并享受着这一路的风景,同时又始终保持低调内敛,而不招摇自傲,谦和是保证这一路安然行走的基础。
最后,是一起践行责任,说到底,修养自知与谦和,本身就是对生命极负责任的态度。与孩童一路去践行,既漫长又美好。屈子说的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孩子在“知行合一”的美妙旅程中一起求索,您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