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那个姊妹篇,还是那几天的一篇日记,应该是前一篇。
小小房子想要中午回家到朋友家玩,一听我就有点来气,昨天他没练长笛就去玩儿了=他就只想着玩,但现在学业又不算非常突出,到时怎么办?
我语气生硬,问他:那你的长笛怎么办?你昨天没有练长笛。
我继续:如果你一定要做的事情做完了、做好了,那你玩儿都没问题。
后来回过味来,觉得我这个反应有点激烈了。
想起小红书看到的哈佛耶鲁毕业生妈妈的方式,反省。
轻松地问:那你的长笛/作业怎么计划、怎么完成?他说了计划,比如说打算晚上回来吹。
问清楚具体什么时候?晚上只要按照他的计划,不完成不可以出去、不可以做其他事情就够了,何必这时候弄得大家都不开心呢。
也在反思我这种状态,还是有些紧张了,其实也是一种鸡娃,但问题是长远看去,刚刚这种方式只是让他学习知识,在各种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上,如果不稍加注意,就有可能越走越偏狭,越走越只追求知识,忘记一个人的本质。
10月中旬,大概最近思考这个问题比较多,再次意识到,有时候我的焦虑,除了些童年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断想着下一个目标、朝着下一个计划,想着我的一个又一个行程,而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是过程。
以前常告诉老师:不要被教学进度束缚住了。我却被自己的规划、目标给困住了手脚,眼中只有想要到达的下一个目标,忘记了这一路的发生,正是历程它存在的意义,其实恰恰是教育的真相。
这点在月检视中不是第一次提到,日记中想来也不会很快消失,我大概会常常想起并提醒自己,才能避免掉进育儿中目标导向的大坑。
正如将近月底时的一天,孩子回来就拼朋友送他的生日礼物-积木,刚拿到正在兴头上。临睡我多嘴说了句:你今天还没练长笛,也没写作业!
讲完就后悔系列。据我的观察,他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作业也会自己找时间补,我这么一讲,原本他已经在想办法,被人挑破,主动成了被动,像被催促着完成。一来破坏他的内在驱动力,二来让他有逆反心理。我怎么就嘴欠呢!
闭上嘴巴是一种修行,我还需努力。自勉!马上OF设置了“闭上嘴巴”提醒,每日可见!
忍不住给小小房子建议或指责时,能马上想到并默念:闭上嘴巴,闭上嘴巴!虽然还是有忍不住的时候,但频率真的降低了很多,断崖式下跌,效果非常的突出,也很自豪。
人们对亲密的人常常更加肆无忌惮,总会认为: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弥补,还可以道歉,但对陌生人就不会。我们可能会考虑到那人下次不知何时再见,印象不佳,有可能就是一辈子了,会更加谨慎~可谁说亲近就还有机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