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看艺术
艺术中的理性,听着有些不可思议,“这与之前的认识完全不同,我们最熟悉的,明明是感知,是情感,是直觉嘛”。
一场争论开始了。
专家看艺术
艺术家、理论研究者说:看艺术不需要什么高深思想,只需要去感受,让成年人能像孩子一样去感受美、体验美,变是懂了艺术。因为对美丑的判断,第一步就出自感觉。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天生便会识别美丑,但看到漂亮的阿姨会笑,而面对一个长相丑陋、邋里邋遢者,便咧嘴不悦,甚至哇哇大哭。
人们在儿时,很容易“感时花溅泪”,但随着成长,社会属性增加,自然属性减退。小时候满眼尽是好奇,一块石头、一片树叶都能引起兴趣,饶有兴致地摆弄半天。可长大后,各种人物来来往往,各种事情接踵而来,眼中充满柴米油盐,内心满是人情世故。同样一块石头、一片树叶,儿时看时是世界,长大后看时只是物体。
若没有主观干扰,仅凭自然生长,那人成长的过程,便是感知力退减的过程,是心灵从柔软到麻木的过程。而保持内心活力,对抗岁月,可以说是艺术特有的魔力。很多艺术家穷其一生都在学习孩子,比如毕加索,他曾说“我在14时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却用一生学习像孩子一样去画画。”孩子画画,不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感受。从美学大家朱光潜、宗白华,到现在美学布道者蒋勋,都将学习艺术归为体验与感知,一种用心去感受美的过程。
毕加索作品大众看艺术
大众们说:明明满眼尽见、满耳尽听的都是“艺术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想象力,能开发智力,提升艺术气质,让人热爱生活”。一些艺术培训班,常以培养艺术气质、艺术审美为名,垂得家长们的信任。
也是,谁不想让孩子懂得美,喜爱桃红柳绿,也能欣赏断瓦残垣。再实用些,谁不想让孩子举手投足尽显艺术气质,会穿衣搭配,也爱生活有情趣。手边一块布、一枝花,都能将屋子大变身,而不是只会看符号公式,只知道柴米油盐。
艺术专业出身者看艺术
艺术专业出身者说:学艺术时,我们一直被各种流派、各种技法的信息包围。谁知道的大师流派多、艺术事件多,谁的技法表现成熟,谁就功力扎实、专业水平高。纯艺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实用艺术(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我们只在自己专业这方寸土地上不断深挖,而对旁边的土地,却触及很少。
我们也会去观察、去体验,但大多是形式法则、色彩构成、空间方法。我们的作业多是在老师给出题目后,寻求资料寻找“灵感”,最后从参考书、杂志、网络资料等处找到适合题目的作品,设计大师也好,名作案例也好,改一改然后装上个自己的“思想”。“天下作文一大抄”,小学老师就讲过写作方法,并且长大后也同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审美的熏陶,多是一种感觉上的,是直觉与感性的。因为老师的观点都是:艺术靠“悟性”“天赋”,不像数学公式,只有一个答案,而当几步推导中,一步错,答案就错了。艺术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很多未知与不可控,开始的一个想法,但实施时或许就到了另外一条路上。
古代艺术家看艺术
古代艺术大家们按捺不住也想说几句:我们昂头向天,去寻找形而上的所谓“道”,道是不可名状,需要去感悟、去体会的。
很多人让我们教作画的步骤,如何去画一幅画。我们只能这样说:曙红少许,石黄少许,靛蓝少许,清水适量,适度调和;至于红是多少,水有多少,什么比例调和,这无法量化。形而上为之道,要是清晰可见,那是匠人,不是艺术家。古代建筑营造第一书《营造法式》,有各种严格规定,柱多宽、梁多宽,梁柱怎么布设,那都是技术活,给工匠们看的。我们艺术家与匠人们的区别,就在这些尺寸之外。不仅绘画如此,中国烹饪不也一样?盐少许,糖适量,适量是多少,少许是多少,要靠自己揣摩,揣摩好的,你就能当御厨,揣摩不好的,那就还做炊夫吧。
争论还在继续,主张艺术属于感性范畴者,阵容强大。而理性主张者,此刻正在真正倾听。“有大范式,无小定式,这是我们的艺术。艺术反映时代的文化,文化又是思想的反映,所以要想深入了解艺术,思想那是根本。”人群里传出一个声音。
艺术背后的思想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构架。虽也有诸子百家多种流派,但儒家思想渐渐被统治者推崇,尤其是在汉代“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儒家思想规范了人的外在社会行为,君臣、父子、夫妻等都有各自的道德标准。
有压制处,必然会有反抗。儒家孔孟思想用各种道德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家思想老庄哲学看不过去,以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将人从外在道德约束中解脱,让人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由与释放。道家思想,深深影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诗词的唯美意境,书法的飘逸空灵,无不追求着形而上的“道”与“天人合一”的思想。
王羲之《兰亭序》两千年来,中国思想一脉相承,中国艺术也同样代代传承,没有打得不可开交的纷争,温和如中国人的性格。一本传世的《兰亭序》,或许以随唐高宗进了乾陵,世上已无,但无妨,并不影响后人对经典的膜拜,唐摹本、宋摹本、元摹本、明摹本,几乎每个朝代的名家名士都会临摹,坊间版本更多。
了解了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如同拿到了一把打开中国艺术的万能钥匙。不管是欣赏传统绘画、书法,还是建筑,用“天人合一”“气韵生动”这把钥匙,中国传统艺术的不同门类,都可略知一二。
变革,从思想开始
古典艺术,不管曾多么辉煌,都在时代的更迭中,渐行渐远。而今天,若不懂点现代艺术,很容易被时代所out。或许有人会感到言过其词,不懂现代艺术怎么了,这不也好好的吗?
怎么说呢?好与不好,全在个人标准。现代艺术,诞生于现代,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文化思想,是当今通用世界的艺术语言,如英语是交流语言中英语是世界语言一样。有人说,今日的中国经济崛起,汉语使用人数世界第一,还学什么英语,应该让外国人学中文。这不是没有可能,以中国的人口优势,中国文化重振雄风时,世界上汉语培训机构或许将如今天的艺术培训一样,遍地生花。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雄鹰翱翔于空,但井底之蛙也不完全就是反面例子,天天看到一块井盖大的天空,就一定不好,子非井蛙焉知井蛙知不乐?世界很大活法很多,雄鹰还是井底之蛙,那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与别人无关。
对于想做雄鹰,至少能当大雁的人来说,学学当代艺术,如同多掌握了一门外语,多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当心灵的窗户开阔明亮,满撒阳光,如身处深林中的一间小屋,不出屋同样能看到树林深处斑驳的光影,听到树顶上的鸣啼的清脆。
一个人的脸上透露了他的身体信息。嘴巴四周长痘透露出内分泌问题;黑眼圈是经常熬夜,肝肾虚弱。身体各部分在脸上都有反射区。中医诊断靠的是“望闻问切”,看是第一部,通过外在表相来了解内部特征。如果将现代艺术看作人的一张脸,那透露出的信息是什么?如果说现代艺术是果,那花又是什么?
文艺复兴,思想变革的起点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尚若不考虑现代艺术是清泉还是污水,源头都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现代艺术诞生的土壤在文艺复兴后。文艺复兴之前,西方持续了长时间的宗教统治。在这段被形容为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科学、文学、艺术,一切都受宗教思想的控制。烧死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多年幽禁的加利略,这些有重大发现、提出先进思想科学家,因与当时教廷的思想不同,遭到宗教的残酷迫害。
巴黎圣母院而绘画、雕塑、建筑也一样,同样笼罩在宗教中。去欧洲旅游时可以发现,不管是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圣马可广场,还是德国科隆大教堂,古典建筑中最多的建筑便是教堂。高耸的尖塔、飞扶壁透露出哥特风格的特点,彩绘玻璃上的各种人物故事,同样可以看出浓浓的宗教味道。
而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文艺复兴,很像是文化中的一次大地震,它由思想出发,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精神,推翻宗教垄断。这期间,自由与民主重新慢慢看抬头,科学、文学、艺术重新交汇融合。
科学与艺术,天平的两端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而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要属文艺复兴三杰之首——达芬奇了。
这位出现在小学课本里的艺术家,最早走进大众从他的绘画开始,他画的鸡蛋,还有那幅闻名于世的《蒙娜丽莎》。可除了画家身份外,他也是雕塑家、音乐家、建筑师,同时还是数学家、发明家、植物学家、工程师,是精通多个学科的通才。
这古往今来独一份的最高级别简历,看完后出了对天才的膜拜,剩下的或许还有一点好奇。是什么让达芬奇在如此多的学科间自由跨越,对一般人来说可能耗其一生也做不好一个。
达芬奇最早由绘画开始,但很快他发现,“只靠练习和自己的双眼,不同心智来作画的画者只是一面镜子,只能把自己放在自己面前的事物机械地复制下来,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他开始寻找突破点,开始借鉴科学研究方式,凭清晰逻辑来对待绘画。达芬奇绘画的背后,是缜密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
达芬奇人物素描达芬奇一生解剖过30多具尸体,为的深入精确了解人体,他绘制出大量人体解剖图,通过对解剖学的研究,将人体每一个骨骼、每一块肌肉像对待机器零件的态度一样,拆分研究,之后精确了解到每一处关节的连接,每一块肌肉的走向。而后再用艺术的造型手法将这些“零件”组一个完成的人物造型,将科学方法用于艺术表现。达芬奇的人物绘画、雕塑都达到了写实主义绘画的巅峰,画中人物造型的细微准确,神态的传神生动,不得不说与他画好了人物最基本的骨骼有关,而对骨骼的掌握,由远离不开他30多具尸体的解剖经历。这种科学研究的深入精确,并有敏锐直觉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塑造了他在多领域的面面开花。
哲学,一切学科之母
提到思想不能不提哲学。在西方,哲学是必修课,从中学开始。哲学是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康德、黑格尔到尼采,从海德格尔、德里达到杜威。从讨论人的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到争论物质与意识,谁是前提;再到哲学是精神主义还是实用主义,各种流派,各种声音,可以说,哲学家就是雄辩家,会为自己的观点争执不让。他们是打得最激烈的一群人,因为对于一个人观点很难同时存在,大家都在争夺自己的拥护者。但总体来说,西方哲学的发展围绕着“人”,哪怕偶尔会偏离,但最后还会回来。
在这种思想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是围绕人。而人文科学活跃时也是哲学思想的活跃期。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也学哲学,也从小学开始便有了课程。的确是有,但我们的科目叫“政治”,有唯物主义哲学、马列思想、政治经济学,还有的就是关于我们特有的政党。我们的政治课,设计出了一条思想大路,人们随着路的轨迹,前方的人群,向前行走。而不是给出很多条不同的路,让大家去选,走哪条路。
除了马克斯、恩格斯等,政治课本中,大部分西方哲学家都被划入唯心主义流派,甚至中国集大成者王阳明,也因为“心外无物”的思想,被划入了唯心主义。政治考试时,但凡下列哪些思想是正确的,那若选项里出现柏拉图、尼采、王阳明这类哲学家的,95%都可直接排除,因为正确答案总是物质决定意识、客观规律等唯物主义词眼。
思想与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像小火慢炖,味道总是慢慢散发。一些移民国外者,有些待上几十年也无法真正融入当地文化,日常生活交流容易,但深层沟通,除语言外,更需要背后思想文化的支撑。一切现实问题都是思想的投射,若对西方哲学与文化没有更多深入了解,对苏格拉底、康德等没有更多认识,满脑子还是儒家文化、道家思想,那文化隔阂中跨越不了的鸿沟便一直存在。
现代学科碰撞与融合
科学、哲学,以及文学、心理学,所有现代学科,都是现代艺术登场的大背景。可以说正是不同基因的融合,产生了现代艺术。如果说现代艺术是果,那科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它们都是花,酝酿出了现代艺术。
不同学科的联系,就像建筑中不同材料的连接,若连接两块木板,只少需要两个合页才可达到稳定。而不同学科的联系,同样需要“合页”。连接不同学科的合页,一是想象力,一是理性。
想象力,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艺术的法宝。但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想象力之于科学,其重要性不下于对文学与艺术。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18世纪初,人们对电的种种现象还没有理出头绪时,富兰克林根据自己的直觉,把电流想象为一种电流体,这种流体充塞于一切物体中;当它处于稳定状态时,物体不带电,流体过多时就带正电,过少就带负电。富兰克林的想象对电学发展影响深刻。
而另一个理性主义。从《圣经·旧约·创世纪》上帝造人的故事开始,人们开始探索未知世界。几何学、天文学的发展是科学探索世界的结果,而宗教,则关乎人们对生命本源的探索,也是哲学的摇篮。西方哲学称之为人文科学,而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却只能称为思想。尽管中国思想博大精深,也在一定程度上围绕事物本质与人的本性,但却不是科学,主要原因在于其缺少完整体系,缺少系统,缺少科学上的理性支撑。
宗教、科学以及道德受到尼采等哲学家的冲击后,艺术逐渐从探索外部世界到将注意力转向了人的内心探索。而精神的内在变革,最易在文学、音乐及艺术这些敏感的领域被感知。
康定斯基、蒙特里安、马列维奇,这些现代主义的先锋者,是艺术家,也是思想家。与思想相比,艺术不过是他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康定斯基抽象作品康定斯基受到新康德主义者里凯特和现象主义大师胡塞尔的哲学影响,新康德主义者主张为意识与外部世界分离,把意识归结为自我内醒。而胡塞尔现象学观点指出,现象即本质,把现象从整体中脱离出来,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康定斯基抽象绘画理论带来了很大启示。
现代艺术,可以懂吗?
既然中西思想文化完全不同,我们又缺乏对现代艺术的思想土壤的了解。那还能看懂现代艺术吗?
当然!在没有学数学之前,我们一样不会函数公式来算总量,用立体几何来得知空间。
渠岩当代艺术作品几年前,在当代艺术家渠岩的工作室里,我盯着墙上看似变形的作品问艺术家,怎么看不懂时,艺术家说“看不懂就对了,一下子能看懂的,那是年画”。
这句话触动了我,作为学艺术出身的我很是惭愧。回想大学时,多多少少对现代艺术也有所了解,对艺术流派艺术家也知道不少,可当新看一幅作品时,出发点总是这幅画作像某某大师的风格,画的构成、色彩、笔触如何,似乎这些都成了看画时的标尺。知道需与文化结合,但却不知如何结合。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对现代艺术新的学习,想去补上艺术教育里缺失的一课。这其中,各种问题常反复自问,过程与思考也一直让我想着总结梳理,其实不只是艺术门外汉,艺术专业出身者不“真正”了解现代艺术者也大有存在。
下一篇,“左脑看艺术3——学习现代艺术,只需三个步骤”。一些答案,一些学习中的干货与总结,全给你拿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