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闺蜜给我打电话说:你说这个人是不是没发朋友圈,还是把我屏蔽了,经过我们一系类的操作,最终结果是那个人把她屏蔽了。
我先设置了三天可见,让闺蜜去看状态;
然后又把这三天的内容设置隐私,再让她去看;
然后我三天没内容的状态和她发给我的图片还是不一样,最终我们断定她被屏蔽了。
生活中你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呢?
半年可见
三天可见
直接屏蔽
... ...
就像这个段子,这段时间在网上掀起了一股浪潮,说出了无数人的现状。
“你怎么把我屏蔽了?”
“我没有屏蔽你,是我没有朋友圈。”
还记得微信之父张小龙在演讲时公布了一组数据。
平均每天有10.9亿的人打开微信,有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有7.8亿的人打开了朋友圈,却只有1.2亿人发表朋友圈。
从数据可以看出,有大概9.7亿人不发朋友圈,而其中3.1亿人不用朋友圈,6.6亿人则是看而不发。
朋友圈空空如也,不再是个例,而是一种现象。
以前,朋友圈是日记本,小到吃饭、看电影,大到人生中的喜怒哀乐,都会一一分享。 现在,朋友圈是名利场,小事发了矫情,大事发了被嘲,逐渐学会了沉默。
于是,有人设置了“仅三天可见”,有人停止了更新,还有人索性关闭了朋友圈,只留下一条横线。
是朋友圈变了吗?
不是,是我们变了,变得更成熟,变得更稳重了。
我们不再是孑然一身的少年,而是背负责任、深谙世事的成年人,学会了进退。
朋友圈之外,才是真生活
在哲学上,有一个词叫“向来我属”,指的是人永远是自己一个人活着的,跟其他人无关。
人生在世,生活是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的,只有自己知深浅。
悄然无声去成长,不动声色过日子,是一种智慧。
撒贝宁就是这样,屏幕中他活泼而风趣,现实中却连朋友圈都没有。
综艺《你好生活》中有一期,嘉宾金婧提出玩一个游戏,让他为了小尼发一条朋友圈,证明他们的友谊。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撒贝宁却格外为难。 他严肃地说:“不要挑战我的原则。”
原来,他从不发朋友圈,也没有朋友圈,与妻子结婚、双胞胎孩子出生这些事,他也从来没晒过。 不仅没有朋友圈,就连他的微博,也停滞在2013年。 朋友圈一片空白的他,生活却过得格外滚烫。
前几日,有网友在三亚偶遇撒贝宁一家正在度假。 他们陪伴孩子在游乐场玩耍,孩子开心地玩着摇摇马,他站在旁边细心照看。 不一会儿,他还兴致勃勃地而妻儿拍打起了非洲鼓,好不自在惬意。
陪伴家人之余,他还喜欢静下来看本书,或者回母校打几场打篮球,日子过得格外充实。
把有限的精力、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去做想做的事,清醒而通透。
村上春树曾说: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总有些人在偷偷地在乎着你
其实小编一直都是建议大家可以抽空发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能拉近你和他人距离的内容。
因为这些无论好坏的碎片拼凑,才组成我们琐碎又完整的生活。
因为这些喜怒哀乐的微小情绪,才是我们最真实最纯粹的样子。
因为总有人在等你的朋友圈,也总有人会懂你的朋友圈,也总有人,把你的朋友圈偷偷看了几十遍。
但由于怕打扰到你,没敢点赞留言,只能默默关心,每次悄悄来,又悄悄走。
偶尔会因为你的三天可见,沮丧难过一会,期待着你朋友圈的重新开放。
开放后,又将你之前的朋友圈,翻了好几遍。
TA可能是好久没见面的朋友,也可能是一直唠叨你的父母,或者是,那个喜欢你,又怕你拒绝的可爱人儿。
我猜,你一定想知道那个人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