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总喜欢那些伤害你的人?“享受心痛” | 亲密关系

为什么总喜欢那些伤害你的人?“享受心痛” | 亲密关系

作者: b5b338574587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23:24 被阅读0次

身边有很多女孩子,一副其貌不扬、人畜无害的标准乖乖女模样,谈过几次恋爱,有过几次分手,但所交往之人无一不是渣男系列。听遍了她们泪眼婆娑的悔恨与抱怨,以及发誓一定要练就火眼金睛神功的举动后,我开始暗中观察她们的感情动向。结果就是,一次次的被伤害。

这大概是源于其背后的“心痛享受”,一方面埋怨对方对你的无情冷酷,另一方面沉溺在这种“心痛”的感觉中不愿出来。倾向于享受“心痛”的人,经历过亲密关系的破裂之后,心脏会有剧烈的疼痛感,甚至会产生“心碎综合症。”中医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如突然的、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过度强烈或持久,则七情过度,就影响内脏功能,气血调节功能紊乱而致病。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月10日刊载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亨特·钱皮恩等人的一篇文章,将由悲痛或震惊所引发的胸痛、憋气和呼吸短促等一些类似于心脏 病的症状称为“心碎综合征”。人在过度悲伤时,要学会宣泄情绪,找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千万不要闷在心里。如果“心碎”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应尽早到医院就诊,血管持续痉挛可能造成心脏骤停猝死。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患“心碎综合症”


”心碎综合征”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美国学者最早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A型性格表现为急躁,易冲动,缺乏耐心,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等;B型性格为从容不迫,耐心容忍,不争强好胜,会安排作息。A型性格容易患“心碎综合征”。

“9·11”事件之后,研究者访问100名遇难者的遗族。结果发现,这些悲伤者在某一时段中会有肉体上痛苦的感觉,觉得喉咙变紧干燥、呼吸困难、需要叹气、腹部觉得空空的、肌肉无力、并有心痛紧张的感觉。根据许多有关悲伤者的研究结果,悲伤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因悲伤过度而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心爱的人死后的六个月内。丧亲所致的分离焦虑首先会使悲伤者感到虚弱。另外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年丧夫者经常出现神经质、忧郁、害怕会发疯、持续的恐惧、梦魇、失眠、工作能力减退和疲劳等症状。他们有时也会抱怨头痛、晕眩、失神、消化不良、呕吐、心脏急速跳动、胸口疼痛。(http://www.baike.com)

你从“心碎综合症”中获益了吗?


我曾经问过那些受伤害的女孩,为什么你明知道对方对自己并不好,怎么还一意孤行。每段关系的终结,都伴随着一段时间的“心碎”,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失去生活的颜色,任由自己堕落,且一次又一次回顾受伤害的场景,不厌其烦的感受“心碎”的感觉。周而复始的重复着这些疼痛。向外寻找心理咨询、寻求亲友帮助,以及怀疑自己是否有了抑郁症。抑郁症作为近几年“热门的”心理疾病,也实在背了不少黑锅。

抑郁症(Depression)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回顾在亲密关系结束后的愈合期,一部分人沉溺于“心碎”,感受心脏一阵阵的绞痛,反复演练着亲密记忆,对比甜蜜感受与痛苦结局的巨大反差。仔细反思这种内心活动和情绪感受,你是否从中获益了。当处于强烈悲伤的心境中时,这种“心痛”的感受伴随而来的是对现实情境的暂时脱离,换言之,你可以把自己锁在情绪里,尤其对方是作为渣男的角色时,你更可以理所当然的当一个“受害者”。

是不是你本身容易吸引那些伤害你的人?


很多女孩子存在困惑,明明自己想受人宠爱,明明自己不是主动的人。可是遇到那个人之后,自己就会变得十分主动、也出奇的能忍,即使对方超过了底线、超过了良知。归根到底,在于其内心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源自于既有的亲密关系模式,另一方面源于低自尊感。而低自尊感也可在既有模式中找到根源。

1、既有的亲密关系模式,复刻你的所有恋爱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包括对人格、气质、情绪等影响。关于情绪这一要素,受元认知的启发, Gottman (Gottman, Katz,  &  Hooven,  1996)等人提出了元情绪的概念, 元情绪(Meta-emotion)是指面对某种情绪所产生的情绪或感受,即对情绪的情绪、对感受的感受。原生家庭即父母,有学者们提出了父母元情绪的理念,父母元情绪理念(Parental  meta- emotion  philosophy)是一系列有关情绪有组织的看法和观念,是父母面对自我和儿童情绪表现时所产生的一组情绪、行为、态度与理念等思维模式。包含了父母面对儿童的情绪时,有怎么样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会有怎样的应对方式,还包括父母对自己的这种反应会有怎样的认识。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保持的亲密关系,也是最初的关系感受与模式。父母能正确觉知到孩子的情绪,且情绪粒度较高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会分辨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相应反应。当父母自身情绪粒度较低,无法判断孩子的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方式时,孩子对自身的认知其实也是模糊的,也很难具备判断情绪的能力。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不清楚”、“不确定”就成为安全感的威胁,取而代之的是单方面的揣测,由此便产生了思维的隔阂。这种模式会复刻所有的恋爱关系、亲密关系,也就是说,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你和对方的思维和情绪是有缝隙的,你的“不确定”就意味着对对方的“不理解”,难以分辨真情与假意,会造成情绪和感觉的错误理解。有时对方明明已经逾越你的做人底线,你也能够容忍,并冠之以真爱。

2、低自尊感让你依附于对方

低自尊的人不太愿意检验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并且不相信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尊(self-esteem)通常指人们感受或评价他们自己的特定方式,是构成自我的重要成分之一。研究发现低自尊(lowself-esteem)与抑郁、 焦虑、饮食障碍、物质使用以及人际问题等临床心理现象相联系。低自尊感的人对人际关系、社会过分敏感。在亲密关系中,他们通常心情抑郁,严重的负面情感如果不能以健康的方式加以排遣而郁积在心,会进一步侵蚀自尊心,导致自我怜悯和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他们常常把别人关爱的表示看成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

Dittes曾提出低自尊是强烈接纳需要的一种迹象,为此,Jacobs等考察了自尊与人际吸引力之间的关系发现,当低自尊者认识到爱是被提供时,他们不常接纳爱,但对他们而言,认可充满爱的建议是最困难的。所以,当处于亲密关系中时,低自尊感的人很容易在情感上依附于对方,过分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并且在对方表达爱意时不能肯定认为是来自自己本身的魅力,会反复求证,只要对方一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就会有丰富的内心活动而不断揣测。简而言之,就是失去情绪情感的主动权,而依附于对方。

少受伤害,先剖析你的内在机制

心理学上有同频共振的观点,即你是什么频率的人,便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相应的,你也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同频共振的本质就是“相似性”和“唯一性”。似乎我们一直在寻找与自己同频共振的伴侣,或许在某一个地方,有着与你极为相似、灵魂契合的人,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容易把一个偶然的巧合当做缘分,把某一个共通点当做是命中注定。也不愿承认,其实很多情况下都会有这种缘分发生。当然这并非否认真爱,只有相信爱,才能接受爱的存在,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爱情。

当你属于低自尊感人群时,首先要做的是辨别。辨别自身的情绪、情感和需求,这种辨别带有理性的色彩,所以要细微到其中的些许差别,比如悲伤与难过,高兴与愉快。有意识的练习自己的鉴别能力,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样的事情导致你产生这些情绪。从自身出发,才有可能推己及人,也才能逐渐鉴别这些人是否真心待你。

寻找源头,这里的源头便是原生家庭,与父母建立联结。前面说到,对于倾向依附伴侣的人,追根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找到痕迹。这里还要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由Klein正式提出,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人际行为模式。投射性认同的现象无处不在,举个简单的例子,小A和小C是男女朋友关系,小A无意间发现小C与其它女孩的聊天记录,便心生猜忌认为小C劈腿了,本是无中生有,小C会认为自己不被信任,索性真的劈腿,小A就验证了自己最初的猜想。也就是说小C接受了小A对自己的投射性幻想,就真的劈腿了。其实在原生家庭中不难找到小A投射性认同的源头,也许小A的母亲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对待她的父亲。这种观念潜移默化的被小A所吸收。知道问题所在,方能对症下药。

说到底,这里牵涉到心理学中的暗示,暗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Psychological suggestion)区别于文字、肢体等显性表达,是心理上特有的一种隐性活动。而投射性认同的另一种延伸就是暗示,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自证预言”。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翟东升在《中国为什么有前途》一书中说到,黄金本身并不值钱,大家相信它值钱,它才值钱。一些女孩子照镜子,总感觉自己胖,在这样的暗示之下,自己就真的变胖,也就验证了自己的预言。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抱怨自己总遇到“渣男”的女孩子,你是否先给自己预设了这种可能性,有意无意的选择,最后果真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先爱你自己吧


“喜怒不形于色”,强行压抑情绪的外露,会给人们的生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如果十分痛苦,最好要哭出来。美国生物化学家威廉 弗利博士发现,动情而哭时会分泌更多的激素和神经递质,有助去除体内因负面情绪而分泌的化学成分。亲密关系的破裂,会让人产生悲伤甚至悲痛的情绪体验,这种疼痛牵引出我们原始的应对机制,通过哭泣、喊叫等发泄方式缓解自己的“心痛”体验,让自己在体验逐渐成长,逐渐获得内心的从容与淡然。这种从容是指面对重大创伤时的情绪调节,能够冷静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自己的抉择。

我经常调侃一个朋友的恋爱方式,乃崆峒派神功--七伤拳。“先伤己后伤敌”,“一练七者皆伤”。不过毕竟爱情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余生那么长,害怕遇不到那个灵魂伴侣吗。我理解你渴望爱人、被爱的深情,也心疼你爱而不得的落寞。爱别人,先学着爱自己,爱人七分,余三分给自己,留一些体面,也留一些骄傲。

References:

Self-esteem as an interpersonal monitor: 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MR Leary , ES Tambor , SK Terdal ,DL Dow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 1995 , 68 (3) :270-274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Psychotherapeutic Technique.Schulz ,Clarence.《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77 , 172 (9) :568

The nonverbal mediation of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in interracial http://interaction.CO Word , MP Zanna , J Coop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4 , 10 (2) :109-120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

相关文章

  • 为什么总喜欢那些伤害你的人?“享受心痛” | 亲密关系

    身边有很多女孩子,一副其貌不扬、人畜无害的标准乖乖女模样,谈过几次恋爱,有过几次分手,但所交往之人无一不是渣男系列...

  • 婚姻关系,既可塑又无奈——读《亲密关系》

    婚姻关系,是大多数人这辈子都会经历的亲密关系。为什么本应享受快乐甜蜜的亲密关系,往往给人带来痛苦和伤害呢?但世上总...

  • 为什么你明明爱着却仍要分离?

    你是一个渴望亲密关系的人,但是你又抗拒进入亲密关系。为什么呢? 你爱的才能伤害得了你。亲密关系能给你带来温暖,也会...

  • 人生匆匆,岁月苦短

    一、我们总是甘愿被那些我们爱的人伤害,那是因为我们爱他们。我们总善于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因为我们根本伤害不了那些不...

  • 17

    心痛...人类要亲情做什么,他们只会互相伤害,白痴太多了,所以那些有良心的人都成了牺牲品... 为什么要去爱一个白...

  • 充满遗憾的句子

    01-“我喜欢我望向别处时,他望向我的目光。” 02-“你总会伤害那些你爱的人,那些你不该伤害的人。你总是摘下最娇...

  • 不要做一个享受无力的人

    不要做一个享受无力的人 文/徐金栗云 图/网络 “慢慢的去原谅那些曾经中伤过你的人,那些你认为伤害你的人,或许不是...

  •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书名:《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作者:慕颜歌 金句: 1、我们总善于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因为我们根本伤害不了那些不...

  • 关系的底色

    为什么我们总是伤害对自己好的人?被父母溺爱的人为什么通常都只伤害对他好的人? 一个小孩子因为从小在亲密关系中得到了...

  • 谈谈弗洛伊德和“自由”

    心理学上称有一类现象叫”强迫性重复”。比如,我经常在亲密关系中受伤,但我总去寻找那些容易给我带来伤害的人;帮助别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总喜欢那些伤害你的人?“享受心痛” | 亲密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bm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