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围城》,是高考后的那个夏天,虽慕名却也只当故事书读,并感觉这个故事真不好看。近日重读《围城》,才读懂很多其中的人性和生活。
所谓围城,可以说是一种现实的困境,比如本书主要反映方鸿渐的文凭、工作、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的困境;围城,也可以说是一种心中的贪婪,方鸿渐无视自己的能力以及性格的弱点,不断渴望冲出自己所在的“城”,结果却是困在城中,或不得不从一个“城”掉进另一座“城”。
细思起来,《围城》中的人物,无不是陷在困境,欲逃出一个困境又跳进其他困境,就像处于一个又一个围城之中,比如苏文纨,她渴望人人膜拜她的聪明才智,暗中使劲儿希望得到方鸿渐的垂青,也不放过赵辛楣的追求,最后却下嫁给让人大跌眼镜的曹某,再后来这个文凭高家世好的大小姐,竟做起了走私货物的事情。再比如孙柔嘉,她审时度势以为方鸿渐可以作为自己今后生活的依靠,并使用小心计达到了目的,现实却是她自己却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也没逃出在娘家被忽略、在婆家被指摘的命运。
其实人生无处不围城。这样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在各处发生着。只不过可能不是直接买一张假的博士文凭,而是论文造假、学术造假、过度包装而为自己带上名不副实的学术光环;可能不是在去三闾大学的艰苦旅途中的各种自私、算计,而是创业过程中小伙伴的难以同心协力而各有算盘;可能不是三闾大学师生之间的相互倾轧,而是每个办公室上演的勾心斗角;可能不是方鸿渐那个老式大家庭内的妯娌争斗、婆媳之争,而是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的攀比和炫耀,自己朋友圈那各种“晒”的貌似“岁月静好”……
每个人在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可能是那方鸿渐的懦弱无能,可能是赵辛楣的义气冲动,可能是李梅亭的自私阴暗;可能是苏文纨的清高自傲,可能是唐晓芙的率性纯真,也可能是孙柔嘉的温柔心机……
处处有围城,你我都在其中。既来之则安之,和倾尽全力破城而出,永远都是相伴而生、难分难解的一对儿双生体。
处在围城中的我们,又该如何呢?
PS:
写在文后,竟然是杨绛先生对《围城》创作背景的介绍和对书中人物来源的说明,类似电影的花絮,同时也给大家解惑了方鸿渐是不是钱钟书根据自己塑造的人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部分读起来别有意味,写出了钱钟书先生的才气,也展现了伉俪情深,实在让人羡慕。
写给自己:生命轮回,现在我的孩子读名著和我初读《围城》的感觉是一样的,可是现在的我已忘记自己当时的感觉,竟不能理解孩子了——家长的“围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