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讲,故乡对于我,多年是籍贯上的意义,我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暂住了几年而已。
但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有艰辛,有伤害,更有温情良善,而这一切,都在我后来的人生历程中,成为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上集说了与几位堂兄的相见情景,兄长对小妹的怜爱与关心,是那样的内敛深沉。而相比之下,嫂子们则是热情张扬的,嘘寒问暖,总会有说不完的话题。
我们村以黄姓为主,是大家族,但也有几户别姓人家,这在当地被称为单门独户。按照农村的一般规律,单门独户是很容易受欺负的,而这一铁律在我们村,却从未得到验证。
小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听父亲说,我们村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欺负外姓户,甚至还对人家礼让有加。一句话,在这里,恃强凌弱是很受鄙视的。
当年我父亲每次回家,都要去全村唯一的徐姓人家串门,去看望那家的高龄盲奶奶。父亲称盲奶奶二婶子,老人家眼睛看不见,听力和记忆力却很惊人,常常与父亲聊起许多的陈年旧事。
这次见到的另外两位三嫂,都不是黄家媳妇,一位姓王,一位姓李。
先说王家三嫂,其实与我们家是亲戚,她的婆婆是我父亲的叔伯表姐,论到我这里,就是堂叔姑姑的儿媳妇。这位三嫂性格温婉,嫁过来半个多世纪了,说话从来都是细声细语的,没有高声。
但那天相见,王家三嫂却显现出特别的热情,一把抱住了我,嘴里还不停地说,这个小妮子,咱俩有多少年没见面了呀!
我离开村子时,王家三嫂刚嫁过来不久,那时我年纪小,她还是新媳妇,并没有多少的交际,显然她与许多人一样,对我这个当时没了亲娘,寄居在故乡的小女孩,一直是关注着的,更是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王家三表嫂除了脸上的皱纹、花白的头发,王三嫂的体型、神态,都没有多少变化,她与三表哥感情甚笃,孩子们也都孝敬守礼,几十年的生活,从来都是波澜不惊,一如她与生俱来的品性。
再说李家三嫂。
我去看望德仁大嫂时,李家三嫂与另一位嫂子走进了院子。她看到我,竟机智地躲在那位嫂子的身后,我依稀听到她说道,别吱声,看看妹妹还认识我不。
我寻声走了过去,一把抱住了她,说,三嫂哟,还想躲,怎会不认识你呢!你当家嫁过来时,可是出了名的俊媳妇哟!
三嫂说,还俊媳妇呢,都老成这个样子了,真担心你认不出来了。
这话没错。岁月是一把杀人刀,以滴水穿石的耐性,把每个人都变得似是而非,乍看不敢认,再仔细看,才依稀找见年轻时的影子。
李三嫂个头不高,脸庞很饱满,年轻时是个娃娃脸,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她当年的一双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不是齐腰长,而是长过了腰。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当年的李三嫂,就是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人单纯,又可爱,还很能干活。
但李三嫂竟是个有故事的人,只是在故事中,她是被动的主角。那时我正在家里上初中,半天上课,半天务农,而张家长李家短的八卦,都会成为村里人田间地头的谈资。也正是因为这些,我记住的李家三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