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中国人的食谱上似乎只有饺子了,虽然事实上,家里吃的外面点的跟四季没有不同。到了冬至这一天,东北人固然要吃饺子,新疆人内蒙人也附和,就连今天气温直冲26度、一辈子吃不上三盘饺子、冬至夏至傻傻分不清的广州深圳人,也在吆喝着“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样的冬至祝辞,那就有问题了。
我们文化叙事和民俗传统上面临着饺子霸权,这一点在活在微博微信上的年轻一代中更加明显,饺子帮为了完善这个信仰,还时不时搞一些这样的段子:🥟人生就像饺子🥟难免被狠狠捏一下,被开水烫一下、煮一下,被人咬一下。无论是被拖下水,扔下水,还是自己跳下水,一生中不蹚一次浑水就不算成熟…岁月是皮,经历是馅,噢耶!
然后说,今天别忘吃点饺子,喝点小酒。
传统似是而非,要看反例有多少。相比冬至日强行摊派给全国人民的饺子,苏州人是只喝小酒的,据说这是为了尊崇周礼。大家知道,孔子一辈子“克己复礼”的那个礼就是周礼,也就是3000年多前西周王朝提倡的生活习惯,包括历法。
周代使用周历,它不同于前世的商代,也不同于后世的汉代,在周人看来,冬至日太阳从南回归线掉头北归,新的观日周期开始了,冬至相当于春节,冬至日前夜很自然地等于大年三十。民间说“冬至大如年”意思是说冬至跟过年一样,更准确地说,有那么一阵子在中国人的历史上,冬至就是过年。
昨晚我度了一下,史书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在史官司马迁等的建议下,废周历改用汉历,于是在中国大部人地区,尤其北方,冬至矮化成一个贺冬的节日,它的贺岁功能被春节取代。
苏州有什么不同呢? 我的朋友樵溪说:“冬至是全家团聚的日子。苏州人尤其重视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要祭祖迎阳“ —— 换句话说在这里,有人比较有争议地说在江浙沪吴语区,冬至保留了贺岁功能。
一切源于”泰伯奔吴“。
3200多年前在黄河流域,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北方来到了太湖流域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这些自我放逐的王公贵族在他们草创的化外之邦施行周朝历法。周朝的历法中,冬至这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冬至夜就是大年夜。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过年不再是冬至这一天,但苏州人还是沿袭了周朝的传统文化。
樵溪是记者、翻译、工笔画爱好者,他是一个细致的观察者,有考据的习惯,他在苏州念大学,还在常州教过两年书,如果他说这不是野老传说,而是活着的传统,我信。
樵溪说,中国幅员辽阔,冬至习俗各异,无论是吃饺子还是米饭、汤圆、馄饨,或者是热气腾腾的羊肉暖锅。这些食物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但是在苏州只有冬酿酒在冬至日前后供应。错过这几天,只能再等来年了。
冬酿酒的度数只有2-4度,即使孩子,眯上一小杯也是无妨。制作冬酿酒非常讲究,选用当地的晚熟糯米加酒曲发酵,然后过滤压榨,最后加入桂花。这桂花需从苏州太湖之滨广福镇窑上村采摘。这里远离城市污染,空气清新。用窑上村的桂花,酿出来的酒才能花香浓郁,清甜醇美。
冬至夜,家人围坐一桌,把金黄色的冬酿酒倒入碗中。只见几粒细小的桂花在杯中上下浮动,让人未喝先醉了。从下面转的这个公号文章看,冬至对饮冬酿酒是苏州人的家常乐趣,装在大汽水瓶里的冬酿菜场有售。文青们会挑剔一些,在他们眼中,“江南春”的冬酿酒更香甜一点。“东吴”的有点酸。
看过封神演义的读者都知道,西周朝廷在陕西,跟泱泱中央文明比,姑苏当时偏在一隅,茅店水乡,中间隔着整个华北华东。但是华北净打仗了,江南泽国数千年大体太平。到了近现代,苏州没有杭州闹,没有上海大,但是它的安静、考究、富饶大概没有人有疑问。这里流行的如同苏州园林一样,可以小众,必不从俗,更不必说对着饺子这样的话语霸权摧眉折腰了。今天拿这事儿掰扯,毕竟饺子再好吃,也不能让它称霸到代言中华美食的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