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两本词典,都查不到人穷志短这个词语,最后还是翻百度才找到相关的词条。百度解释为: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出自清朝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原文说:所谓人穷志短,我哪里敢和他较量,只索避了。
小说原文说“所谓人穷志短”,意思就是说作者本身也是引用,并非原创。严谨的说,人穷志短并非出自这本小说,而是有别的出处,但是已经无法考证,这大概也是正规词典不收录的原因。
人穷真的会志短吗?抛开那些意志力特别强大的英雄、伟人不谈,单就大部分普通人而言,确实是这样。
首先,在口粮问题没有解决的时代,穷人基本吃不饱,更不用说吃好。人吃不饱,就没有力,没有力,全身软绵绵的,就提不起气,通常的说法就是没有力气,但这里着重要讲的是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气代表精神,底气足,精神也就足。精神足的人,思维就活跃,思维活跃就是想的东西多。想得多,思考得多,志气也就会大一些。这是志气大的基础条件,也是人穷志短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同样因为穷而吃不饱,人就没有力,没有力就会减少运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过火焰山的时候,那些留在火焰山脚下的老人就说:年轻的人都走了,只留下我们这些老弱病残。老弱病残为什么没有走?因为没有力,走不动。运动少,活动范围减小,见识自然也有限。见识小了,志气自然也小。所以小孩子、年轻人要多长见识,有大见识,才有大志气。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运动长见识应该排在第一位,其实不然。思维不活跃,懒得思考的人,基本就是吃饱了就睡,他才不会花精力去运动,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呢。因此,勤于思考,是有志气的基础条件。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会去探索,去运动。
第三,古代没有义务教育,都是私塾,要花钱的。人穷了,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钱读书?读书是另外一个增加见识,明白事理的渠道,也是重要的渠道。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其实不完全对。书本上的很多道理不是你走路就可以明白的,读书把道理记在心里,然后走路,去实践,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这两者相辅相成。不读书就失去了明白道理的途径,不明道理,就算再有见识,志气也不会大,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
就算读书,古代也没有统一的教育。有钱人请好老师,老师本就胸怀大志;穷人请一般的老师,老师自己都为了吃饭问题而苦恼,哪有什么志气可言?不过是认识几个字,会读几篇文章而已。老师的见识不同,志气不同,学生自然也会有差别。
人要有志气,首先要吃饱饭,要有健康的身体,要勤于思考多运动,扩大活动范围,增长见识。然后要多读书,读书明理,胸怀天下,志气自然也就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