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是很期待过年的,能和小伙伴聚在一起欢快的玩耍,辞年、放炮、收红包、吃好吃的……
1.
辞年这种习俗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就是各家的小孩子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地送上一声“辞年哦,恭喜您家过了热闹年。”然后被辞年的那家就得给点糖果、饼干、棒棒糖、水果之类的吃食,辞年回来身上背的包是沉甸甸的。
慢慢地,辞年开始变味了。吃的已经拿不出手了,小朋友们也看不上,给的都是人民币了。少的一块,多的两块,碰到熟人的小孩给个五块十块,小朋友跑半天两三百是有的。以前是小伙伴们自己兴高采烈的结伴去辞年,现在成了家长强行推着孩子去辞年,毕竟这钱来的比上班轻松多了,我笑这变成了“合法乞讨”了。
2.
放炮在我们小时候是玩耍中的重头戏,“板炮”朝地上稍稍用力一摔就会爆炸,但是威力声响很小,这种炮常被我们用来搞恶作剧,突然的朝地上一扔吓唬人。还有一种一毛一个的“大炮”,被我们埋在土里、用竹筒盖着、朝小水沟丢,感受它巨大无比的破坏力。
现在科技发达了,各种新鲜好看好玩的炮层出不穷,可奇怪的是现在的小朋友都不怎么喜欢放炮了, 手机上的动画片、游戏才是他们爱不释手的玩意儿。
3.
红包收倒是我们自己收,但其实就是在自己手里转一下,回头就得上交父母“代为保管”。现在的小朋友比我们厉害,钱都留自己兜里不上交了,有的拿着充了点券,有的要爸妈给办个存折存起来,理财意识比咱强,哈哈。
4.
过年在我们那会是难得的美食盛宴,大鱼大肉只有过年管够。爷爷奶奶有五个子女,其他的子女都在外边发展,爷爷奶奶一直是跟我们家一起过的,所以春节那天都是在我家聚餐。抠门的奶奶常常在开饭前把我拉到一边告诫我:多吃饭,少吃菜。现在鱼肉已是餐桌上的常客,但园里的青菜才是大家的宠儿,从外地回来的总会带上一袋青菜走。
5.
28了,好像对过年没有什么期待了。没有红包收了,还要给父母,老人,小辈发红包。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要么就是打打牌,要么就是各自玩手机。结了婚的还要两边父母之间跑来跑去,着实无趣。
今天下午父亲他们三兄弟要去祖宗坟前祭拜,父亲非要拉着我一起去,还要爬到半山腰上去,我不禁叫苦不迭。回来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其他国家肯定是不会在这种日子里还惦记着老祖宗的。
忽然间我也好像知道了咱们长大了还过的什么年,咱们的年就是让我们记住个“老”字。活着的老人要记得关爱尊重,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来看望。故去的老人也要记得,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日。
年前的时候奶奶突然身体不适住院,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如果她老人家不在了,这年还怎么过?在哪过?
正是这种念祖情节,使得咱们中国人备受人情羁绊,却也因此有了牵挂,有了盼头,有了更多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