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两份资料感悟到的几个点:
1, 交谈,交谈,反复交谈
这一点我没有太明白其中的意思,只能浅显的理解为,多去跟人交流,在交流中得到不同的见解和认知。船长设计的航线的群内交流跟这有点类似,群里可以尽情的交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是有时候看着小伙伴们的交流,自己不知道说什么,然后就是默默的看,感觉有点浪费了船长给我们创造的这么好的资源!
2, 是否有任何一个学生曾为任何别的课程阅读了这么多?思考了这么多?在罗杰斯的课上,不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学生都在阅读和思考,不是由教师,而是由他们自己从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中选择什么对自己是富有意义的
这个我感受颇深,以前看的书也不少,但看过真的就是看过了。时间一久就什么都记不住,船长平台的学习,让我们自主阅读,从自己实际感受去思考,去写去打卡输出,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自己,很自由很放松,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但是,这样我们真的悟到了很多的藏在隐形当中的认知,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然后自己在慢慢的改变。
今天就因为要阅读这两分资料,我跑到了百度查询“什么叫人格”,“什么叫主观能动性”,我欣喜自己对于学习这样的积极态度和不断的探求精神!
3,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以渔”,过程重视了,方法正确了,结果自然而然会显现出来。目前学校的教学都还是停留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结果”上。
4,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我理解为,知识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前人经过他的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并非唯一性。一件事情有很多可能的解释,这个需要自己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感受,去理解,最终转换成自己的知识
5,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如今社会的信息量真的特别大,每天各种各样的信息,不管是眼睛看到的,还是耳朵听到的,这都是我们在被动的吸收信息,若不加以自己的思考和内化,它终究只是一个信息,不能成为你的知识!当某些场合有冲突发生时,我会主动思考若是自己碰到类似事件,我能不能处理,又会怎样处理?这种做法,我想我是有将被动吸收换成主动建构的!
6, 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这跟上面的被动吸收和主动建构意思相近吧!就好比如,教孩子1+1=2时,你单纯的告诉他1+1=2,他可能暂时会记住这个信息,但是生活中若碰到实际例子时,孩子可能联想不到1+1=2这个知识点上,在教孩子的同时,我们会拿2个苹果来帮助他理解这个知识点,知其然不行,要让他知其所以然,然后学会运用,这样才会促成他们知识的转换。
总之,这所有的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来说,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