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朋友来找我吐槽:
他想给自己买份医疗险,谁知道居然被拒了。我一问细节,原来虽然他只有30几岁,却是个高血压患者,平常一直靠药物稳定血压,控制得不错。最近想给自己买份重疾险。没想到,在核保的时候被拒保了。
年轻人尚且如此,我们家中的父母,即使只有五六十岁,有几个不是高血压呢,想买份保险更是难上加难。
身体出过问题的人难道就不能买健康险了吗?这算不算一种歧视?
最近我和再保险公司的高管交流,还真的了解到了一个“有病也能买保险”的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变为现实,这个消息我想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
1
事关健康的保险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针对的客户群是健康人群,尤其是互联网保险,如果你在网上投保,前提是必须完全健康才承保,哪怕健康上有一点瑕疵就会被拒保。
为什么保险公司会设置这样一个非黑即白的投保标准?
道理很简单:
一旦无法识别投保人健康与否,只能统一加费。结果就是健康的人也不愿意买了。所以保险公司宁愿直接拒保。
健康瑕疵人群(专业术语叫做次标准体,甚至叫拒保风险体)就成了健康险覆盖的真空地带。
以老人为例。
因为时代的原因,现在的这一代老年人基本上没有得到商业保险的护佑,是一个潜在的消费群,但他们的健康状况往往都有瑕疵,在现有保险体系里根本不可能得到保障。
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家庭,不能买保障,老人一旦生病,治疗费可是一笔大数目,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如果能够突破这个瓶颈,的确有点难。
2
我们遇到的问题,成熟的市场早就经历了。
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出现了健康管理(managed care)的概念,以健康管理+保险定制的新型模式推动健康险的发展。
健康管理
就是医疗保险机构针对它的医疗保险客户,尤其是某些疾病患者或者高危人群,用医疗手段提前介入他们生活习惯的养成或者指导日常护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从而能降低发病概率,或者即使发病也能降低医疗支出成本。
这样,既能使那些高风险客户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保险服务,又能减轻医疗保险公司的赔付负担。
目前在欧美国连胜,健康管理已经逐步发展成一套专门的系统方案和营运业务,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或直接面向个体需求,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保险业也就注意到了这种新的模式。
他们最初都是欢欣鼓舞的,认为通过引入医疗健康管理,对保险公司来说,可以降低出险概率,减少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对投保人来说,可以控制疾病发生发展,降低医疗支出。
这种双赢的好事,为什么到2018年了,还有那么多人都因为健康瑕疵无法购买健康险呢?
这个健康管理的原理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第一,这需要医疗手段的进步做支撑,也就是在技术领域不断更新提高健康管理的水平,比如新药品的研发、新仪器的发明等等。
第二,这些技术手段都需要经过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药监局或美国FDA的认证,还需要通过漫长的临床实践数据来支持因果关系,证明这些技术手段确实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或降低发病之后的治疗成本。
第三,有了这些数据这些认证,还需要再保险公司里的精算师和核保员去评估,这些技术手段是否真能降低理赔成本。
最近,我和一家世界再保巨头亚太区的CEO交流时,惊喜地了解到,健康管理+保险定制的模式,已经走到了马上就要突破的关键时间节点。
TA们已经联合了一些医疗机构,研究高血压与脑梗的控制,希望通过介入某种治疗手段,把高血压由不可保风险变成可保风险,而且费用还相对合理。
据说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模式在中国就会变成现实。
另外,关于慢性肝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健康管理研究,也在快速推进。
3
不过,经过药品器械研发、监督机构认证、再保险公司评估这些环节,健康管理介入就能运作起来了吗?
当然不是,其实这个过程最难的部分在于个体的参与,需要收集大量个体数据,进行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制定个性化监看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工作。
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这种数据收集带来便利。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每一个客户都充分参与。
举个例子:
高血压,这种原来在老人中的常见疾病,现在低龄化的趋势明显。
它又是大部分健康险拒保的病种。因为一旦血压高到一定程度,极大可能发生中风脑梗这种疾病。
假如,患高血压的人发生脑梗的概率是20%,中风的治疗成本在10-20万元之间。
保险公司是根据这20%的风险概率和治疗成本来确定保险费率的,可能一个患有高血压的人要购买承保脑梗的保险产品,需要每年至少交2万元的保费,还要至少交十年。
如果是这样,可能很多人压根就不会去买这款保险了。因为治疗才需要10-20万,但保费交10年也需要20万,完全没有必要。
但如果提前介入某种健康管理模式,使用保险公司认可的医疗康复仪器,可以大大降低脑梗的风险,再借助互联网手段把老人在家的使用记录,及时上传,就能得到保险公司优惠的承保条件。
这个设备可能只需要几千块钱。
这样合计起来,客户每年支出5000元左右的成本,就能覆盖到脑梗的风险。很多患高血压的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投保了。
你愿不愿意进行积极的健康管理?你要不要把数据上传?
健康管理本质上是针对个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这是一个艰辛的教育过程。
作为一个进行理财教育的公众号,我认为自己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及时地把各种业界最新消息分享给大家,同时也希望尽快把这种保障模式引入到家庭保障规划中。
当然,我也有私心:我们家的老人也有高血压,届时也可以帮她们买保险了。
说到底,这是一种全民都能受惠的福利。
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假设在未来医疗市场,慢性病的治疗成本是1万亿,保险公司可能很难承受这1万亿的理赔额,但是,如果投入1000亿的健康管理成本,这1万亿的治疗成本可能就降到3000亿到4000亿。对保险公司来说,3000-4000亿的理赔额在承保能力之内,可以设计出适用的产品。
受惠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保险理赔,而是身体健康。
只需承担一些健康管理成本,将不可保的风险变成可保的风险,就能得到保险公司的支持,将医疗成本大幅降低——这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有更多资源来增加其他生活福利吗?
结语:
其实,标题所说的,需要我们一起来做的事情,就是要积极上传自己的健康数据,不嫌烦。
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一起来啃硬骨头,才有可能快速推进新理念落地,最后造福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