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
上节我们讲了七情配伍,这是《本经》序录部分提及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本经》的七情表述仅仅在序录部分有表述。在正文中就没有相关内容的表述的哦。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内容,但是序言恰好又是咱们学习不得不讲的一部分基础。后世医家对七情配伍的争论是很多的。我就不去过多的陈述争论了哈。
实际上现在公认的十八反、十九畏(我们以《中国药典》收录的为准吧),是把《本草纲目》增加的玄参也作为十八反的药对才形成的。
如果认真的数其实是十九反 那这个 本草明言十八反 该怎么讲呢?
(群友1:随着时代,内容有更新修改,名字没有改[偷笑])
所以我(胡大夫)师说他是明代以后的产物。
当《神农本草经》遇见胡先生【2】四气五味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最初编药典的人们的脑洞了。其实《本经》只给大家讲了药有相反的事,而且叫大家不要相反的药一起用。置于哪些药相反,哪些药不能一起用,是没有表述的!十八反、十九畏为什么,他能这么出名,就因为它好记啊,他是歌括啊! 他是歌括,歌括你们懂的,它来源于《医经小儿》!所以它传颂广,不代表它就是权威! 但是,不好意思,十八反十九畏已经上《药典》了!
但是由于药典的地位是法典,所以医生开方用了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可是承担着法律风险的!
共和国的历史上就有因为医生应用了十八反的药对,患者告上法庭,医生败诉的。
这个是吐槽哈! 听过就行了。
(群友1:病人不忌口,医生跑断腿。别医生给我们开了药,回家自己就开始吃解药[捂脸])
医生该你开方了,为什么要忌口,来源也多是从这里出发的。
当《神农本草经》遇见胡先生【2】四气五味有人要说了,既然有争议,为什么又成公认了?这点的确只有去问当年编排药典的人了。他们开的脑洞,当初他们怎么不把孙思邈,陶弘景让大家不要一起用的药写进去,难道是当时忘记开脑洞了?在此,我要给大家说明的是一个观点:
不同医家(名家)对相反、相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医家能够把这样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著作里提醒后世,说明他是知道这样配伍有问题的,一些是历代相传的,一些则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
所以,我们在使用药物的时候,就应该追溯一下,你使用的方是来源于哪里?当初这个药究竟用的是什么药?来源于《千金》的方,那你就该知道不单单半夏反乌头,射干也不适合与乌头一起用。来源于《伤寒》的方,那个时代的干姜、半夏是如果炮制的,同时代的人参该如何选用?这恰恰是我们当代医家没有重视的事,知道医理,但是不通药性,重医理而废药理,谴药组方之时,连使用的药物,当代是啥状况都没搞清楚。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本草观!
这点上,我看阳光大夫在用药时的很多把控、要求上,我是深感敬佩的!这恰好也是我们研习本草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上是一些个人感触。
(群友1:难怪说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换了我们小白,还嫌为什么这么要这么麻烦[捂脸])
总结一下,七情配伍是本草配伍的一个总原则的概括,《本经》仅在序录部分提到,是没做解释的,正文部分是没有相关表述的。但是,七情揭示了本草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虽然对七情配伍有一定的争议,但是七情内容是本草配伍理论的重要一环,也是大家交流学习的基本术语。
就像学数学,大家要知道九九乘法表,这个也属于基本术语!序录部分有很多这样的基本术语哦!
以上就是七情配伍、十八反、十九畏的故事。大家权当故事听吧!
当《神农本草经》遇见胡先生【2】四气五味下面我们继续^_^
经文:“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
就是我们中药“四气五味”理论的根源了,这也是正文的编排中每味药必描述的内容。五味:酸、咸、甘、苦、辛,这里要讲述清楚,需要把中医五行、藏象等传统文化的五音等理论一并联系讲述。一次性讲完,内容太多,我先作简述,后边我们慢慢聊。简单的说,五味一方面,有些药物就是直接表达了药物的基本味觉特征,就是有实际感官的味觉特征,比如甘草、地黄、黄芪等吃起来甜甜的,那么他就具有甘味,苦参味道是极苦的,所以它有苦味的特征。肉桂有辣味,所以有辛味的表述,等等。
那我问一个问题,当归什么味道的?
群友2:甜的[色]。
群友3:苦的。
群友1:药都是苦的[偷笑],不同意见来了。
群友4有一点甜甜的。
还有呢 ?主要的味道。反正我觉得当归的主要味道真不甜,但是依然表述是甘味是何故呢?人参也不甜 但是还是表述甘味?所以……所以,五味更重要的是以中医五行、藏象学说为基础,表征了药物的作用部位以及作用趋势。注意看前边哦,我说的是一方面表述的是基本味觉特征!
当《神农本草经》遇见胡先生【2】四气五味我们再提一个问题:五味子的味道应该怎么描述呢?群友1所以,尝药并不仅仅是用嘴嚼,还得吞下去感受其作用功效。群友2酸。有谁嚼过五味子的 不单单是酸的哦!群友2有点涩。群友1有五味子的方子有点酸,又有点辣。是的,还有麻味 ,有人也说有甜味 。所以,五味也不单单是五味哦! 虽然《本经》上只有五味的说法,大家在翻一些本草的时候往往还能看到:淡味、涩味的表述。
比如,你们翻开当代的《药典》也会看到淡竹叶的味表述的是“淡”
再发一次五味更重要的是以中医五行、藏象学说为基础,表征了药物的作用部位以及作用趋势。在作用部位上,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群友1胡大夫都特别强调了。
在作用趋势上,经过后世医家的总结大致就是现在呈现的:酸能涩能收,苦能泻能燥能坚,甘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润能行,咸者能下能软坚。
群1重点敲黑板了,五味并不只是舌头尝出来的味道。
是的,但五味也的确有味觉上的描述! 马上 给大家释然。刚刚 说了五味子 怎么描述味的特征?
翻看《本经》,里边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味的表述,就是一种药物往往只表述一种味。 我反正没有找到两种味的描述的药,这个可以,以后大家一起来找茬哦!后世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发现药物是多味的,这点是慢慢形成了医家共识了的。
比如肉苁蓉,《本经》只描述了甘味,但是现在普遍认为其味为甘、咸。
当《神农本草经》遇见胡先生【2】四气五味群友2:我喜欢《本经》,简单。考试容易通过……后世医家增加了考试难度。
所以,祖师爷级别的著作:大道至简吧!味:刚刚说了和作用部位、作用趋势有关,其实就是和功效有关的。
在这里建议大家按五行相生的原则记忆,即酸、苦、甘、辛、咸的顺序,中医五行观,藏象理论,五脏、五味、五色的关系。
这里对于初学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哦。也要知道,经过后世的发挥,五味也不单单有五味了哦!
这个大家注意看用词,用的是发挥这样一个中性词!在看后世本草的时候,看到一个淡味、一个涩味。那时候说,哎当初可只说过有五味了! 怎么整出个六味、七味了。 到时候真得五味杂陈了!五味就讲这么多了哦!咱们继续! 预知很多内容,请参看五行、藏象等内容,结合着看! 我发现这样讲,有点慢呢。。 序录全文700多个字,咱们还没讲多少呢!
当《神农本草经》遇见胡先生【2】四气五味@胡大夫这个节奏不错。
胡大夫继续: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其实就是药物偏性的表达,这点和阴阳理论更接近。群友2冬、夏、春、秋四季!四季对四气 这个好想法!
一会儿有五气,刚好也有个五季!四气,核心表达的是药物是有偏性的!
对应内经上的基本治疗原则,来一起理解就知道一些基本的中医治疗原则了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多么简洁的表述啊!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置于疾病传变过程有时候又不单单是简单的寒热,寒热错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所以对寒热的辨别是医者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简单的说,寒、热、温、凉 是药物的一个固有属性。辩证后 谴药组方 该投以热药还是寒药,或是使用反佐之品 就是一个医家终身追求的事了!
当《神农本草经》遇见胡先生【2】四气五味《本经》序录 只说了寒、热、温、凉四气,但是在后边的三卷中,大量的药物却标识的有 平 !所以,后世有很多医家也讨论应该是5气(性) 也有所是寒、平、热三气的。 这点也作告知! 方便参看后世著作,已经我们在将具体药物时,这么会出现平性呢!
四气、五味。有毒、无毒,我们下次讲,但是要给大家普及一个概念,本草是有毒的! 中医药理论从来没有说过,中药无毒副作用的! 这也是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中医药人去普及的问题! 说,中药无毒无副作用,实则是在毁这门国粹!
同时是本草的毒性不是大家简单理解的毒性!
感谢大家!下次见^_^
当《神农本草经》遇见胡先生【2】四气五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