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物质性满足、情感性满足、精神性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会伴随人的一生,永无餍足之时,这些需求不被满足时,人就会陷入孤独、空虚、苦闷、烦躁、沮丧、焦灼等各种不良情绪中,如何应对人的这一宿命?
首先要正面人的这些基本需求。物质性需求的满足要有度,不贪婪、不攀比,这一需求的满足应该不难达成。精神性需求的满足要有恒,持之以恒地不懒惰、不畏难,努力在经历和阅历里寻求自己的理解和信仰,这一的需求的满足虽然一直在路上,但不会对你造成情绪上的负累。最难处理的其实是情感性需求的满足。
情感性需求的满足与否,主要来自和我们相关的他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影响——相关他人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迎合了我们的预期,我们的需求就得到了满足;相关他人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我们心里就难受——我们的心理状态依附于相关的他人。
我们天然地有情感满足的期待,这一期待是人性使然,也因为人类有这样的期待,人类才拥有了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世界,我们该感谢我们有“情感期待”这一特征。
只是,这种期待分主动和被动两种,去爱还是索爱,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情感结果,执行前者,情感更容易满足;沦为后者,情感更容易被动。
还有,哪怕正常的对他人的情感期待,如果没被满足,也要知道,你能左右的只有你自己,任何人对于你来说都是他人,你没有控制操纵他人的权力和自由,面对未被满足的期待你要明白这一点并且要能及时转向,毕竟,世上人那么多,你既不可能为所有人喜爱,也不可能没有任何人喜爱。
转向的过程肯定会有很多痛苦,但是,人生的许多苦痛除了去直面、忍耐以外,没有别的途径可走,对痛苦的忍耐反而是最经济的选择。
情感的梳理,最后落实在了冷冰冰的理智上,似乎有些无奈,但这就是人、人性——感性、理性的两翼,少了任何一个,都人将不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