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醒说在前:“呼啦呼啦毛,吓不着……”,“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送女婿,小外孙也要去……”,这些从小唱的的歌谣真的让我想起我的姥姥。
2017年的春节,是我第一个不在家里过的春节。公司正好安排我接夜班。在宿舍和往年一样习惯看起春晚,高晓攀尤宪超的相声《姥说》让我心中酸楚不已,眼泪默默滴落在我的手里,不由想起每次看姥姥,姥姥总说吃饭了吗?拿着好吃的忙前忙后,布满皱纹的双手赶着包个饺子让我吃,80岁的人照顾着我这个年轻后生。那时独自在外的我又怎么不想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7225/b229b22c13eab486.png)
姥姥,在我的家乡叫姥娘,后边的“娘”字不仅是代表着娘家的亲戚,更是带着母亲的意味。对于倪萍这位青岛姑娘,更是如此。倪萍的《姥姥语录》是今年读完的第二本书,零零散散地读了近半个月。书中倪萍用一件件事情,一句句话语塑造了一个善良、朴素、诙谐、智慧的姥姥。要说读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心里的宁静。钱,是个好东西,但你说真的好吗?我特别赞同倪萍说的:“不识字的姥姥说的话就像天籁之声,我细细品着,慢慢地享用着。都是些早明白的理儿,可也都是些常被欲望、诱惑遮挡住的理儿。”我就是在这些姥姥的话里洗涤着我就在尘世之中被欲望诱惑着的心灵,宽慰着我,感受着温暖,每天带着她的话静静进入梦乡。
今天社会很多人可能会看不起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可能对于“文化人”的过于推崇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有太多的“文化人”已经丧失了本心,都不如这个从水门口这个小渔村来的姥姥。姥姥到底有多厉害。“孩子,你记住,人说话,一半儿是用嘴说,一半是用心说,用嘴说的话你得倒着听。”姥姥真是一个明白人,知道人言应该怎么听才是最好的,那一半虚的话就不必听进心里。在倪萍因出生的孩子患有疾病,在客厅一根根抽烟的时候,姥宽慰说:“天黑了,谁能拉着他不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用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当姥姥吃了哑巴亏时,姥说:“吃哑巴亏的人心里有数,沾哑巴光的人心里更有数。”我觉得倪萍的姥姥的话比我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加懂得道理。
姥姥不仅说得好,而且做得也非常棒。书中倪萍小时候把姥姥的大辫子从门口一直画到院子门口,姥姥一天进出无数趟,都踮着脚走,鸡鸭要从上边过去,姥姥边轰边说:“别踩着我的辨子,生疼的。”姥姥不仅尊重了孩子,还让小倪萍自信心大增。这样的做法表现出的教育观是多么的出众。姥姥似乎还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姥爷想简单的盖三间草屋,但姥姥坚持盖五间瓦房。在当时敞亮的瓦房盖好,姥姥的两个儿子不到二十就上门说媒,就有了两个漂亮的儿媳妇。多么前瞻的眼光。
在书的结尾,倪萍说:“此书翻翻也行,不看也罢。”但我感觉还是看看比较好。每一位家里总有那么一位老爷子或老太太,但是他们或许已经去世,或许你好久没有长时间听见他们的唠叨了。社会的快节奏已经让你久违这样的耳提面命。更重要的是,书中很多倪萍对姥姥的态度让我感觉十分惭愧,想起了我对父母,长辈的态度。可能真的是今天让我丢掉了很多。姥姥那一代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度过的,倪萍老师这一代是顺着邓大人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即使这样两代人之间,你都能看到些许的差别。可能姥姥那时候十个人里九个人都是朴素的,但今天的十个人里呢,谁能说的准吗?
无论时代怎么改变,家是中国人心里挥之不去的印记。读《姥姥语录》,我心中萦绕不去的是“家”这个字。整本书里都是倪萍对姥姥的思念。思念是家最重要的一位底料。姥说,当家的人应该一碗水端平。倪萍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没有红过脸,满满的温暖。希望这本有家里温度的书能够在你觉得外面寒冷时能给你带来一种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