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最近在育儿上有重大突破,为了解决女儿学习拖延磨叽发脾气问题,她尝试让女儿当老师,她和老公当学生。俩人认真演出,是真的拿笔写作业的那种,老公还卖力扮演听不懂的“差学生”。孩子的主动性被大大激发,“教师力”爆棚,半个小时,语文数学全部复习一遍,好友简直乐开了花!早知道可以这样,平时生那么多气干嘛来?
我这个旁观者也无比羡慕,这个小小的改变,带来的可不仅是孩子学习方式和习惯上的改进,还有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真是羡煞我也!
其实,“让孩子当老师”的方法,可能不少人都知道,比如我。之前给学生上学习单元的课,费曼学习法可是讲得头头是道。还有一个同事,去年就亲身传授过这个办法,而且人家是有实践成果的,女儿现在已经是上海某顶尖高校的研究生了。(当然,这个方法肯定不是唯一因素,但肯定给孩子带来了非常正向积极的影响。)同事分享给我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心想这不就是费曼学习法的应用吗?
那么,回家面对孩子的学习,我有用吗?
没有。因为,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或者也可以说,方法很好,但落实起来太麻烦。
首先,你得有决心做这个事情吧?回家看到孩子作业还没做不能生气吧?最好旁边不能有个老二打扰你吧?最最好有个队友配合你吧?…… 算了,一想就头疼,太麻烦了!还是生气和责骂比较省事儿。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的原因。当面对问题,我们大概率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个选项。
孩子不爱学习,骂一通,逼着去学习,最简单,效果立显。其次是讲道理,要动嘴,孩子还不一定听,还可能要反驳。家长当学生,鼓励孩子当老师,要设计流程,要能抽出刷手机的时间,要能“配合”孩子,岂不是太难、麻烦了?
所以,这世上多的是吼叫的父母和摆烂的孩子,少有动脑费心的父母和独立自主的孩子。
好像工作中也是如此,想着划水的员工,似乎比“以工作为乐趣”的人多得多。这不也是偷懒教育的后遗症吗?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把事情根据“正确”与否和“简单”与否,划分了四个象限,建议人们多去做正确而艰难的事情。我之前是不屑的,觉得人生已经这么苦哈哈了,为什么不去做“正确而简单”的事情?
现在,我才意识到,这世上鲜有“正确而简单”的事情。但凡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要重视,思考,实践,反复摸索,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最后才能有更好的所得。
一句话,只有不怕麻烦,才能有更好的人生。
或许还有一个推论,当一个人总是追求“简单”时,ta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只有当ta不怕麻烦时,甚至主动选择“麻烦”时,才可能收获越来越“简单”的人生。
想到一件“芝麻大”的事儿。我和婆婆一起装被罩。她把被罩反过来展开,铺在被子上,然后从入口处反方向往外掏被子。我大为不解,非常困惑:装被罩不就应该从小口开始,一点点塞进去吗?搞这么复杂干嘛?但是当婆婆三下五除二就把那么大一床被子搞定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更简单的方法。
人生大小事,从来不简单。希望我们能多尝试做麻烦(艰难)的事情,收获更加充实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