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现在是什么年纪?还记得自己曾经的理想吗?还在追梦的路上吗?亦或是对在谈理想的我嗤之以鼻呢?在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其实我们是幸运的。不愁吃穿,谈理想,不算奢侈。可贵的是,百年前的今天,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在吃饭睡觉都成问题的日子里,很多作家学者们仍然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创作出相当多杰出的作品。这些作品,穿越时代的变迁,历经岁月的考验,至今仍散发出它的光芒。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精选了著名学者胡适论读书与论人生的24篇文章。全书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谈读书”从读书的原因讲起,再论读书的方法、习惯、乐趣,并夹以文学评论、文学创新倡议;第二部分“谈做人”先总论人生,进而谈论容忍与自由,修养与哲学,指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
本文主要从胡适先生赠予大学毕业生的文章谈起。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从学校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诱惑。胡适先生警告我们,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一般会有堕落的危险: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这样两条危险,即便是在现在社会也是极容易发生的。一旦失去学校的学习氛围,再加上多年应试教育影响,我们很容易就失去主动求知识的欲望,更别提追逐人生理想了。当遭遇几次求职失败,或是工作挫折后,最迫切的需求将会是生存,早已无暇顾及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那么如何在困境和苦难中,仍然保持学习的动力呢?胡适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建议: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第一个和第二个方子,其实是相互融合的。胡适先生非常理解我们面对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兴趣的困境。他说离开学校后,需要寻找吃饭的职业。这职业可能并不是你喜欢的,那工作就变成了苦工。怎么办呢?不灰心,发展你的业余兴趣。业余工作可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奇葩大会上听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位男生,为了与自己喜欢的女生能够深入地交流。就在网络上搜索对方的信息,研究对方的兴趣点,研究对方现在在读的书。即便是对他来说非常枯燥而且从未接触过的高深知识,也是一头扎下去,研究个明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竟然也慢慢变成了这个领域的高手。听到这个故事,瞬间被震惊了!一来是感慨爱情力量的强大,二来是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认真琢磨知识的人真的让人心生佩服。把精力都集中在你愿意花心思琢磨的事物上,在这个琢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
胡适先生在书中也列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弥儿(J.S.Mill)本职工作是东印度公司的秘书,而业余时间他研究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正是业余时间的琢磨和学习,让他在此领域获得了非凡成就。还有赫伯特·斯宾塞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最开始的工作是测量工程师。这让我想起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做了14年的保险员的工作,而这并没耽误他在业余时间里写作,并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再说说身边的例子。比如名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猫”的那位80后作家,下班后创始人。最开始是在公关公司工作。下班后的业余时间里,踏实认真地写作。她说最开始总是会遇到很多质疑声。说你写了干嘛,既不能赚钱又没人看。但她不为所动,因为她热爱写作。就这样写了十来年,在2016年的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时,她就大放异彩了。
这就是胡适先生说的:“功不唐捐!”你的任何一点努力都不会浪费。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或是想不到的地方,它正在生根发芽。因此,每个人对自己要有信心。
对于每一位刚毕业的学生或是已经踏入社会的青年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问自己为什么?发现问题,寻找兴趣点,再多钻研钻研。这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读书,做人的故事和道理。读了之后,我深深地感慨,好的书籍是会穿越时间成为经典的。即使百年前的文章,如今读来一点也不会过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