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其实是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

我们断的是物品,但其实,脱离的是执念。
盲目攀比效仿他人生活,或在购物季冲动地买买买,都是对自己真正的需求认知不够。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喜欢囤货、无法舍弃的主要原因:
①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
②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
③上个时代价值观的影响:“太可惜了”“不能搞浪费!”
消费型社会总是想方设法地研究如何让人“买东西”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就是“物质轴”思维。
观念上的断舍离:①认识现状
首先确认物品的“量”,接下来再判断居住空间的“质”处于什么水平。

②停止自我否定:整理物品不仅仅是家务,不是女性生来就会的。
③描绘家的具体构想:作为实践的原动力。
杂物上的断舍离
①拿出杂物,俯瞰:整理前把杂物全部摆出来,了解全局做好心理准备再开始整理。
②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④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我需不需要”而不是“物品有没有用”
⑤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以“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只需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而非物品价值。

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没有穿的衣服=没有想穿的衣服”相当于还没有稳定的自我意象。
“增加”知识,“减少”智慧(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是这些专业人士出现问题,也不必过多责备,因为“是自己选择去相信的”。这也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道理。
与物质一样,我们应该和信息本身保持一定的宽松距离。“在必要的时刻,获得必要分量的必要信息。”这种距离感是现在信息泛滥时代每个人都必需的东西。
“没时间”和我们面对塞得满满当当的衣柜却埋怨地说“没衣服可穿”的情形并没有区别。
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多?
①把零碎时间当作一个事项之间的缓冲带。
②放松的时间好好放松,恢复状态,不要玩手机。
③“提前5分钟集合”这个对策就相当于收纳空间中杂物与杂物之间的空隙,每个事项都附加5分钟来考虑。
④“现在准备做的一些事项或待办事项,对于你来说都是必要·合适·愉快的事情吗?”
“日程里面是否有一些其实不过是自己想当然的事情?”
经过检查会发现自己是“因为懒才继续这么做”或者“无法拒绝只能接受”的事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