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这个词自出现以来,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与诠释。
有人觉得快乐很简单。追剧、购物、打游戏、旅游、爱情等,都会让我们觉得快乐。
一旦有一件好事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觉得可以带来很长时间的快乐。
不过,人们往往会高估快乐的长期影响,也就是说,快乐持续的时间可能比想象中更短一些。
就像是美满婚姻的幸福感,一般在两年后就消退了,一份新工作的“蜜月期”一般是一年左右。
而那些更微小的快乐,比如一块好吃的蛋糕、一个漂亮新发型带来的快乐,持续时间更短。
而一旦快乐消失,我们就会去追求下一个快乐。
人生短暂,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几十年过得快乐。但是很多人生活得不快乐。
有人觉得快乐很难。没有钱的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快节奏的信息社会、疲惫不堪的家庭婚姻等,都会消减个人的快乐情绪。
人怎样才能快乐?其实一点也不难,说的宽泛些只不过做到两件事,人就可以过得很快乐:一是身体的舒适,另一个是精神的愉悦。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15077/31035b756f4f436a.jpg)
一、生理需求的满足及身体的舒适
所谓身体的舒适应当包括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中最低的两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两种需求的满足。
现在的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国内社会的安定繁荣的生活,给了我们生存的基础条件与安全环境。
使我们不必忍受饥饿、疾病、战争的带来的伤害与恐惧。所以安全的需求也容易满足。
但我们还需要一些方法,让我们更好去感受快乐。
1、营造正向环境。埃科尔说:“环境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和幸福感”。尽管我们对环境没有完全的掌控权,但还是可以做些具体的努力,为它营造正向的气氛。
2、运动。运动不仅具有提振情绪、缓解压力的效果,而且效果相当持久,不管你是走路、骑车、跑步,只要让身体动起来,任何形式都可以。
3、用心行善。这个说起来可能有些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积极心态,但利他行为确实有助于缓解自身压力。
《幸福有方法》这本书的发现:一组实验参与者被告知一天内要完成五件善事,他们的快乐程度高于其他组,即使在实验结束许多天之后,这种快乐感依然持续存在。
二、精神世界的愉悦
所谓精神的愉悦应当包括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中较高二层的满足:归属(社交)的需求,受人尊敬的需求。
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不一定非要亲人环伺,儿孙绕膝,仅仅参加一个业余羽毛球队,也可以满足归属的需求。
如果能够得到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友情,或许比亲情更加快乐;
如果能够得到心心相印缠绵浓烈的爱情,就更加快乐。
1、找到一个让你期待的目标。人们仅凭想象自己在看一部喜剧片,就能让大脑的内啡肽(一种脑下垂体分泌的激素,相当于天生的镇痛剂)浓度提升 27%。
很多时候,一个活动里最让人开心的就是期待的部分,如果你无法马上去度假,不妨把这项活动写进行日程里,提振心情。
2、追求多样性。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
3、调控追求间隔性。间隔一段时间,哪怕是以前经历过的刺激,我们还是会感到快乐。
快乐是短暂的,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经济学家管这叫“边际效应递减”,心理学家也叫“适应”,其实是一个意思。
总而言之就是再好吃的东西一直吃,你也会觉得不好吃了。解决方法就是要么追求多样化,要么追求间隔。
三、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应当包括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中最高层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并不一定要出类拔萃之辈才能获得,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和对于自己成功的愿景。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他的自我能够实现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大画家画出了美不胜收的一幅画是自我实现;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做出了一道人人赞不绝口的菜肴也是自我实现。
虽然画家的自我不同于家庭主妇的自我,它们的实现却能带来同样的快乐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更本质的快乐,是快乐的起始和极致。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15077/32c8ecb8ee17f33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