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1001听书笔记:为什么说“字如其人”是真的?

20221001听书笔记:为什么说“字如其人”是真的?

作者: 幸运星小燕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9-30 21:09 被阅读0次

    书法实在是完整地渗透到我们生活深处的符号。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密切,唐代“草圣”张旭那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字,据说是从舞蹈家公孙大娘的舞剑里找到的灵感。在金庸的小说里,书写之道连着武术之道,这并不牵强,因为它同样都是有关动作和韵律的艺术,物理规律一样,审美修养也一样。

    日常的例子也有:印在书上、海报上或者贴在墙上的字,本身就有文字信息之外的直观感觉,否则我们也不会为得到今楷投入这么大的精力了。

    更具体的故事也有,我观察过一些相当有地位的人的办公室,大体上说,当然是身份越高就越趋于保守,对个人信息越谨慎,只有一类物品是可以放心摆的,那就是铺着书画毛毡、摆着文房四宝的画案,从使用痕迹来看,有一些还真是常常用的。一来是因为他们是用软头笔来签字、批示的,二来是写毛笔字,自古以来就是士大夫们表达情感、发泄胸中闷气的风雅方法,据说,懂字的人能从中察觉出写字者的喜怒哀乐和性格。

    我认识一个练过书法的人,新调到某一个单位,在午休的时候铺开纸写字,过了一段时间,办公室里就有人来提醒他,说:“你得注意观察啊,咱们领导过去也爱写字,你没发现你这么一写,人家就不写了吗?”书法这事儿和我们的关系就是这么复杂,又这么具体。

    我们今天聊书法,主要是因为得到正在研发的一门新课。

    一年以前,我就听李倩老师谈她计划请一位老师来给咱们开书法课,她的预期是要满足两大条件。一个是在通识上的,需要这位老师能够从文化和艺术史的视角来讲授书法到底是什么,这个书法的世界有多大,这门艺术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书法和我们的关系,标准就是让我这种纯正的外行也能够欣赏到书法之美。另一类需求是实用上的,这位老师还需要是一位书法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为大家开发一套线上写字课程,标准是连我这种“手残”也能写出不错的字来。

    最近,她终于找到了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书法家、北京大学美学、艺术史博士后研究员,北大公选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主讲人方建勋老师。最早打动李倩老师的,是看了一场方老师的书法展和一本书法册页,那本册页用24件书法和篆刻作品来诠释传统审美里的《二十四诗品》,而那场展览更是上百件的作品,每一件的风格都不一样,显露出了全面、深厚的学养。而且方老师形成了成熟的快速教学体系,在线上、线下指导过的学员有上万人,李倩老师有一位学外语出身,过去家里连毛笔都没有的朋友,业余跟着方老师学了一年多,就写出了相当不错的书法作品。

    我闻讯之后就像是顽症患者听到了哪里有特效药。前些天,当方老师到我们公司来做开题演讲,我早早地就到会场里去抢了一个座,全程用飞书妙记来录音,今天忍不住要和你剧透一下了。以下内容来自方老师的现场讲解和初步的大纲,和我们正式上线的课程会有差异。

    方老师出版过谈书法、传统美学和习字的专著。这一次的课程结构是在音频和视频环境下,以面向零基础同学为起点的全新的50讲。

    在描述书法基本问题的导论以后,他的第一个单元是来谈篆、隶、楷、行、草这五大书体的。他说,这个前后顺序是有一种演变中的传承关系的,篆书是祖辈,隶书是父辈,楷、行、草是孙辈,总体的特点就是越写越潦草。这五种书体构成了中国书法的素材库,各有各的美感,彼此之间又有联系。入门的基础是先要学会区分这五种字体,古人有一个来自直观动态的描述,“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不过奔跑的草书也不能乱写,它是有一套严格运动规则的,被称为“草法”。

    五大书体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书体是甲骨文。它虽然古老,但是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又是最年轻的书体,原因很简单,因为甲骨文是在1899年才被发现的,历代大书法家当然都不会写,所以它是专属于现代书法的书体。

    至于我们电脑字库里常见的黑体、宋体,字帖里的欧柳颜赵,都是这五大基本字体的外延。像欧体、颜体、柳体,都属于楷书。电脑中的字体,绝大多数也都是楷书,因为它最方正、最容易辨识。

    方老师在开题演讲里说,篆、隶、楷、行、草这五大书体就像是川湘鲁粤的不同菜系,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拥护者。他的职责是领着我们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风格以及古往今来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认识一遍,免得一叶障目,觉得自己最先喜欢上的就是书法世界里的全部。如果转了一圈,还是坚定地喜欢原来的选择,也可以看出来那位书法家或者字体是怎么从生根发芽到长成一棵大树的。

    他要讲到的书法家,远到王羲之,近到弘一法师,不下二三十位。大书法家就像是一座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哪个角度都有很多的话可说。那么,他是按照什么方法去归类,怎样用这些书法家来贯通书法底层的大问题呢?他提炼了三个关键词,依次是:笔墨、性情和书写。

    书法是汉字基础上的笔墨图像,用笔用墨是书法最直观的特征,笔墨既是工具材料和技法,也是基础的艺术语言。笔墨的原则是普遍的。画油画用的刮刀,也可以说是一种笔,笔触和毛笔的笔法之间的区别,就像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区别。油画家使用的颜料,也像是书法家用墨。中国画的原则是“色由墨生”,所以中国画对色彩不是特别敏感,但对墨代表的黑色却极其敏感,一幅画上,墨的浓淡变化非常微妙。书画同源,书法更是如此。

    方老师把笔墨作为书法艺术的起点来讲,他说“墨用得怎样,关乎书法的精气神”,同样是两个字,同样的书体,黄庭坚这么写,王铎那么写,感觉却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就在于笔墨。除了书法家的创作,笔、墨、纸当然也和所写的年代有直接的关系。后人写不出当时的字来,因为和当时的人用的笔和墨不一样,“书写工具带来的革命会反回来影响书法家的观念”。

    你可能有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画家吴冠中曾经在中国的书画界扔下过一颗炸弹,叫作“笔墨等于零”,他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你现在就能体验到这话为什么争议巨大了,比如书画家张仃当时就反驳说:“一幅好的中国画要素很多,但是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由于笔墨这最后一道底线的存在,使我们在西学东渐的狂潮中仍然对中国画没有失去识别能力和评价标准……”

    我的猜测是,他俩的侧重点不一样。吴冠中谈的是艺术理念,艺术家要脱离具体的笔墨束缚,因为孤立地谈颜色,谈某种笔法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是充分表达自己的才思和情感,笔墨手法自然就会跟着变化,也就是要跟着时代走。比如有一位国画家画美国的风景,是在传统的黄山、庐山画法的基础上加上几栋美国式的别墅,并没有为新的对象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

    而张仃的观点也有价值,保守态度对于文化传承来说绝对不是坏事,跟着时代走毕竟不等于跟着时代乱走,先把自己的东西保住和守住,意义重大。把笔墨作为识别中国书画的底线,起码在书法里,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对上面这种争议,就有待方老师在他的课程里亮出他的观点了。

    笔墨这个基础之后,接下来的就是“性情”。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其实说的是书写者本人的生命融入问题,在传统表述里就是“性情”,这包含了个人的观点、情感、性格、风度和修养。这也和我开头和你讲的那个从大人物的字里观察情绪和性格有关了。方老师告诉我:字里未必能够分辨喜怒哀乐,但是写字人的情绪会在字的形迹方面有一些体现。书法是一种“心相”,也就是心理投射。不过,“字如其人”和我这种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那需要有相当的书写基础才行,而书法造诣越高的人,笔下能够映现的内心状态也就越丰富。我们把王羲之从容闲适时所写的《兰亭序》,和他在战乱中连续地遭遇厄运,连祖坟都被破坏以后,在极度悲怆和惶恐之际写下的《丧乱贴》放到一起,就能清楚地见到他的性情是有不同侧面的。而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难以超越,除了艺术本身,是不是也和魏晋时代特殊的文化氛围,魏晋名士们独特的精神状态有关,也是我期待从方老师的这门课里听到的。

    欣赏书法的第三个关键词是书写。我的一大收获(也许对你来说是常识)是这样的:书法内行看字的时候,看的并不是纸上静态的作品,方老师说,只有印刷的文字才是静态的,书法和弹钢琴、跳舞一样,都是一门动态的艺术,是手、心和笔一致的综合运动过程,人眼睛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内心是要跟着毛笔在纸上起舞的,写字者的速度、力度、角度和动作的轻重缓急,都能够从笔迹里感受得到。书写经验越丰富的人,这种感受力就越强烈。

    方老师说,对一幅书法的判断不是随心所欲,凭个人好恶的,而是要按照从书体、笔墨、性情、书写到意境的方式,一层一层地去感受和分析。

    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距离用毛笔端端正正写字很远了,当然这也是我从来不练字的借口。然而听方老师讲述这些来自遥远年代的书写之美、笔墨之美的时候,我又分明地感受到了一种迫切:我没有体验过从书写里获得的乐趣,也就斩断了和传统美学的某种联系。我也就更不可能有机会用写字这种既直接又含蓄的形式传达自己的情绪和性情了,按照当年的“舌尖体”来说,那本来是来自我们先人的一种“馈赠”。这就是我盼着和你一起去上“方建勋的中国书法课”的第三个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1001听书笔记:为什么说“字如其人”是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dv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