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霍达,女,生于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国家一级作家,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7年创作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该作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霍达是回族作家,但她的创作题材范围却未局限于本民族的生活,而是古今中外,均能撷取,表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作品结构宏大、视野开阔、激情充沛。在她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般女性作家作品中极为少见的侠义色彩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来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作品简介:《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命运的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是一个爱情悲剧。小说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用中国传统的两个意象玉和月代表韩子奇和韩新月,穿插记叙前后两代人的身世,并穿插地为读者介绍了回教礼节及回族习俗。同时包括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作者用她独特的哲学思维把历史政治写的淋漓尽致。
该书极大程度的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和创造性,作者以两种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象为象征写两代穆斯林的故事,以玉和月交替来写两代人的故事,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该书中描写的人物特色鲜明,老一代人的思想陈腐,新一代人韩新月、韩天星,虽有思想的进步,但囿于母亲的思想压迫下,也并没有去跟随自己的心,而韩新月则是以悲剧结尾。小说以独特的视角、趋势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写道他们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令人留下深沉的思索。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特别细腻,特别耐人寻味。
作品结构也非常独特,以两个时代平行交错描写,从时间上来说,倒叙与插叙同时进行,文章最后则是融合到一起,写道梁冰玉回到这个小胡同寻找她的女儿,可这里早已物是人非,韩新月也因为病痛离世,再无法相见。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这个胡同里的大门,意味着生命的轮回,生命的永恒,也有独特的宗教色彩在其中。霍达把六十年的社会变迁和人生的悲欢离合在梁冰玉的回忆中落下帷幕。
作者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该书结尾升华,写下汉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碰撞,在新时代民族融合的重要性,每个民族都不应该囿于传统思维里,什么满汉不通婚,在新中国后,我们应该秉持开放融合的态度,继承宗教文化里独特有魅力的地方,但不能控制人们的思想。小说深刻的鞭挞了种种反人道的陈规陋习和价值观念。强烈的民族历史意识,独特的哲学伦理观念和富于个性的文化心理,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作者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命运,同时也写到文革时期,以犀利的文笔,富有震撼力,让读者深受思考。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母亲,在回到自己家门前时,早已物是人非,女儿早已不在人世。我无法想象她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有悔恨,当初不该把孩子丢下,远离他乡;有不甘,自己的女儿终是没见到;有爱,自己因为年少时的爱情付出的一切,也是那个年代女性的一种对自由的表达。
无可厚非这是一部悲剧色彩的作品,但在那个时代,似乎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错之分。一部有情,有爱的作品;一群在爱中死亡又或获得新生的人;一个始于葬礼的故事,也终于葬礼的故事。始于那个大门也终于那个大门,故事的开始亦是故事的终止,回环嵌套,交织重叠着一个家族的一生,一个时代的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