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系统读书
系统读书论之一:读书前的事情

系统读书论之一:读书前的事情

作者: 谋略那些事 | 来源:发表于2017-02-25 22:07 被阅读0次

    系统读书论之一:读书前的事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是时代,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纸媒、网络、移动网络、自媒体、广播等等。生活的忙碌让我们的大块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时间以及碎片化阅读,系统的、完整的读完一本书这种要求变得越来越奢侈。

    每当我走进书店,看着书柜上琳琅满目的书却很迷茫呢,看着众多的畅销书都想收入购物车生怕遗落一本。每当读完一本书,合上书页时,脑海总是一片空白,不禁反问读这本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这读了又忘了和没读有什么区别?

    在看了众多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后,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只是教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教我们怎么去做题,但是却没有教对于承载知识的书本如何去读它。——我们缺少系统的读书认知。

    读书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来更好的进行读书,这篇文章将会告诉你读书前要做哪三件工作让我们更好的读书:

    1)读书的好处

    2).根据你的目的选择书

    3).怎么选出一本你想要且适合你的好书


    一.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

    从小达到每当父母看到我在玩的时候,都会说“要读书啊,不要玩啊”之类的话,但是从来不说读书有什么好处。稍大一些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知道了买参考书可以辅助学习,但其他的书对于自己有什么帮助却停留在老师的一句“丰富课外知识”。进入社会后各类人物接触的多了、各种事情经历的多了,才知道读书的好处绝对不是辅助学习、丰富课外知识可以简单概括的。

    1.凝练认知结构,产生差异

    一直会思考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人,他不比我多什么器官,哪怕基本背景条件都差不多,为什么他会比我成就更大。经过观察后发现,同样一件事情我和他会有不同的看法再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后出现不同的效果。根本的差异就是在大脑里面认知结构不同。当然这里的认知结构我们可以换成思维方式、观念等类似的字词。

    人在日常中会使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新认知,然后再用产生的认知反过来强化和构建原有的认知结构。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片叶子,同样不会有同样认知结构的人,一件同样的事情只要产生了一点差异的认知,时间累积下来产生的认知结构偏差是极其恐怖的。

    可以回想一个三兄弟对父亲施暴母亲产生认知差异的故事。老大想原来老公可以打老婆,自己以后也可以这样;老二想老公不能打老婆,自己以后要对老婆好点;老三想这就是婚姻,自己以后还是不要结婚了。

    这里有2个疑问,我们产生的新认知是不是正确的?我们用于产生认知的认知结构是不是可以不用优化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人脑的认知结构如同一块残缺不全的拼图,有的拼图块在错误的位置、有的地方空白,可能不会影响观看欣赏,但是总归无法多角度了解其中全部信息,因此我们需要优化我们的认知结构。

    这里我们讨论其他的改变认知结构的方式,只讨论读书这一种。一本书字里行间承载了作者的认知结构,通过读书摄取,不同的认知结构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比较,无非就是三种情况,增加新的认知结构、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转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让自己的认知结构呈现正增长,看待事物能用更多的角度。产生更多的观点,那么与别人的差距由此显现出来。

    2.高速获取经验,高效人生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意思就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每天的日常中我们都会失败,然后总结经验,再继续着这个循环,前路充满不确定性,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回过头以后才能看到自己一路上遇过多少坑、流过多少血,收获了经验但是也用掉了大量的时间。

    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亡,任何人都无法每天多1秒钟,在死亡和时间面前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不解释这句话的意思,而是反思后一句,如果我们一生都是在实践中遇错、总结经验和再试错中读过,我们一生的成就又能有多大呢?

    普遍的实践方式 高效的实践方式

    如果说实践的时候正确和失败的概率都是50%,通过大量摄入经验,哪怕成功的概率提高到51%,这个效果都是很客观的。

    相信大家都玩过游戏,很多时候打怪都是获取经验是为了最后升级,但是一些RMB玩家买经验书瞬间就把这个过程给缩短了。 与认知结构一样,一本书一本好书凝聚了作者数年、数十年的经验,读书的过程就是经验吸取的过程,虽然书本中经验内容吸收的程度各有高低。

    如果我们把读书假设成游戏,每天获取一点个经验点,每360点经验升级,而读书就经验书,一本书能够提供1000点经验,但是吸收率只有25%。我们不妨做个比较,一个不读书的人和一个每个月读1本书的人最后有什么区别。

    这种比较不很严谨,但是却能说明读书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通过读书我们获取的大量经验,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能够参考别人的经验,减少我们进行试错的次数,从而直接到达我们需要的彼岸。人生的效率自然而然的提升上来。

    3.提升理智,冷静面对不确定性

    在阅读石勇的著作《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时,接触到了一个词——不确定性,与可以说就是未知和失控。人之所以会出现不理智,不外乎是要面对不确定性、事情脱离了控制让自结果变得不确定性。

    生活在到处都是不确定性,可以是要去到一个语言不通完全陌生的地方、可以是做一个项目结果出现了重大变故、可以是晚上走夜路有个黑影如影随形。这些让我们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等情绪。

    在我看来抵抗不确定性带来的情绪可以使用思考,因为人思考和感受的过程是无法共同存在的,开始思考让在脑海中的情绪被隔离起来。而彻底消除这种情绪需要利用思考来调动脑海中全部的认知来,解构面对的不确定性,让不确定化为确定。

    通过读书大量摄入信息、优化认知结构、提升经验在面对不确定时能够淡然处之,快速解构不确定性。也可以说书读得多了什么都知道一点,真要面对的时候也没有那么慌乱了,更多的是思考怎么面对而不是发出情绪。

    4.传承智慧,延续文明

    相信我们都会听到过犹太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类似的话,但是确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分散在世界各地近代才建立国家的民族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是犹太人的基因里面比其他民族多了几条染色体?还是因为犹太人有钱?抑或是应为犹太人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上帝为了补偿他们所以让他们更聪明?

    宋鸿兵老师的《鸿观》节目有一期曾经提到过犹太文明的智慧传承体系,其中有一本叫《塔木德》的书凝聚了犹太人2000年以来几乎全部智者的智慧,上面记载了众多的经验结论、律法辩论等精华。而几乎每个犹太小孩到一定岁数之后就要开始读《塔木德》,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犹太人为什么聪明,因为他们通过读《塔木德》从小就开始吸取犹太人2000年的传承精华,当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时,犹太人就已经从《塔木德》中知道了答案。

    通过旧约、塔木德犹太人才能够在2000多年以来的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不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和被其他民族同化掉。同样中华民族能够流传5000年,与我们有共同的文化、道统没有断绝还是有关,就算遍地膻腥的时候已然读诵着共同的经典。

    读书的好处无法一一言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读书对的他的好处是不同的。优化认知结构、获取经验、提升理智不过是我们日常读书过程常见的好处之一。只有自己在不断的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发觉所带来的变化,才能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好处。


    二.到底要读什么书?

    各式各样的书浩如烟海,所以有了在书海中徜徉遨游的说法。走进书店观察各式各样的书分类,都是教材、考试用书、经管、文学、工程之类按照学科、门类和最直观的用途来进行分类,我们根据需要在里面寻找。但是我们读什么书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样的?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按照我个人的所能够想到的读书目的来进行分类。

    找资料,工具书,解决眼前某个问题;比如说查字典、查教材对某个理念解释、查文献寻找某个难点的处理方法。

    学习技能吸收经验;提升能力、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系统,读一些经验书籍,比如说《怎样当好工程师》、《超级魔法记忆法》等用来获取一种技能上的经验提升;读《乌合之众》、《心理学》、《逻辑学》、《经济学》等未曾学过的新领域。

    优化自己的观念和认知;跟多的是对自己对元认知的改造,即学习一种方法的方法论。比如《潜规则》、《博弈论》、《人类的荣耀》、《中国人史纲》等输出观点理念的书籍。

    内化气质;通过一些著作的阅读洗涤内心,让自己灵魂得到升华、顿悟。比如《论语》、《老子》、《莎士比亚全集》。

    消磨时间;纯粹的闲得无聊,有没有其他的事情做,于是还不如读书。比如各种小说、漫画。

    根据我们不同需求我们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书,不可能说我想提高我个人的气质涵养去买一本《母猪产后护理》来读。知道我们读书的目的,找什么书来读无疑是方便快捷而且合符要求的,只有找到合适的才能高效的提升自己。


    三.既然要读书就要读好书

    1.选一本好书很难

    知道我们读书的目的后,一下子我们将选书的范围缩小了数倍。但是太多了,每本去读又不现实。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市面上绝大部分的说一个事情的书,他的内容核心几乎都是一样,只有少量新观点和新方法,没必要全部都读。这样引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读好书”。然而这个话题太大了,什么才能算好书?

    在看《鸿观》的时候,有一期就提到了如何选一本好书。宋鸿兵老师认为:一本书有新观点、新知识点还不能算好书。一本好书应该符五大要素:

    1)有观点、有知识点,并且自成体系,有逻辑架构,能自洽。(骨架)

    2)内容丰富、细节充分。(血肉)

    3)文字优美,语句通顺。(颜值)

    4).提出新观点、新逻辑。(内涵、认知)

    5)颠覆三观,异于大众。(思想、思维)

    骨架、血肉、相貌是一个人所基本具备的,而人与人的不同体现在一个人的内涵和认知上的不同,水平高低则体现在思想和思维上的差异。同样一本书也如同一个人一样,一本好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是好书,是因为书上所承载的内容比其他同类的书提出了新的内涵、新的知识,同时又用一种新的思想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由此可以说好书和普通的书的分水岭就是内涵和认知、思想和思维。

    在了解到“二八定律”后,产生一种世界任何事情似乎都可以用这个“二八定律”来常识阐述。就那好书的这件事情来说,商场上只有20%的书只能够达到上面所说的好书所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骨架、血肉、颜值。其中再20%才具备新观点和新逻辑,最后这其中20%才有颠覆三观、异于大众的新思想、新思维。毫不客气的说,市面上的好书只有不到1%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好书

    2.如何选出一本好书

    任何观点都要落到实际,就如同靴子抬起就要落地一样。好书很少,但却不是找不到。总还是有一定的套路用来挑选好书。

    1)畅销书榜单;很容易理解,买的人多,这么多人都买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个人不推荐这种方法。首先畅销书未必适合你;第二有很大的营销宣传的成分在里面;第三畅销我们真知道?所谓畅销不过是别人告诉我们的,是不是畅销我们无法验证,也无需验证。

    2)豆瓣、知乎;众多读过这本书的人,对这本书评分和写书评,能够让自己在未读之前对这本书有个粗略的了解,虽然是管中窥豹,可以参考。

    3)看书的作者;听过一个音频节目说选好书可以通过看看这个书的作者来佐证,如果说这个作者是个很厉害很有名气的人,那么可以买来读。当然也不乏商业包装。

    4)书的封面推荐;光有作者自身光环的加持还不够,可以看看这本有没有被一些大V推荐,能够让大V为之推荐背书,可见这本书一定是经典的好书。

    就像成甲新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在封面上有罗振宇、万维钢、李笑来推荐,还有脱不花作序,不用翻开细看就能断定这是一本经典好书。

    5)看书的内容;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如果作者默默无名、也无大V为止背书、作序,那么如何去判断是不是好书?那只有翻开书本,用内容来说话。可以参考宋鸿兵老师判断一本好书的观点。在喜马拉雅上听一个叫大锤说书的节目,里面提到了快速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其中就有若干个小技巧。

         (1)看序;序在一本书正文之前,对全书与一个充分概括,读序能够了解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这个就是全书的主旨。

         (2)看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地图、脉络,一本好书的目录如金字塔一样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章节之间清晰丝毫不乱。

          (3)看内容;在书店可能没有时间全篇读一本书书,在网上可能不会在没付钱之前通读全文。至于略略的翻看,从有限的字里行间判断这本书是不是好书。所以可以看书的黄金段落,即一个章节的首段落和末段落,是否对全面充分阐述和总结,这样能够节省阅读的时间。


    四.结语

    现在这个社会能够完整的、系统的阅读一本书,无论是纸媒、kindle亦或是其他电子阅读器,这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求知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的稀缺,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它,用最好的书、最好的心态去供养它。

    END

    100篇习作计划第一篇,欢迎拍砖。

    你拍过来的砖都是我未来构建别墅宝贵的建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系统读书论之一:读书前的事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fspttx.html